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宗教

旗下栏目: 滚动 非遗 收藏 书画 拍卖 宗教

对话潘宗光:正向思维不能只是从正面看,两边都要兼顾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复兴网宗教 发布时间:2020-12-16
摘要:对话潘宗光:正向思维不能只是从正面看,两边都要兼顾

编者按: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9日,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道教联合会支持,香港宝莲禅寺、香港西方寺、香港菩提学会、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香港观音讲堂协办,凤凰网佛教、凤凰网国学媒体协办,旭日慈善基金、安达国际赞助支持的第六届观音文化节佛教文化讲座在香港葵涌观音堂举行。佛教文化讲座的主题为“慈悲的力量,‘疫’境当自强”。12月5日,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精进基金会长潘宗光教授登坛开讲,这是香港第六届观音文化节系列讲座佛教文化讲座的第五场演讲。潘宗光教授演讲的主题为《如何在“疫”境中学习正向思维》。在主题演讲之后,潘宗光教授与主持人曾瀞漪、现场观众进行了对话。

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潘宗光:遇到问题不逃避,找出根源去处理就是正向思维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校长,在“疫”境当中告诉我们如何学习正向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其实不单纯只是想法而已,它更会是一种行为,而这个行为可以产生一种力量。在校长刚刚的演讲当中,我们都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存在,校长,谢谢您!接下来我要用普通话提问,校长继续用广东话回答,好不好。谢谢校长!

校长刚刚在讲,我觉得确实给我们很多人在“疫”境当中有提醒,提醒我们,其实我们不是一直在想一件事情,是我们如何把思想化为真正的行动,然后透过行动产生力量。这个力量在校长刚刚的分享当中,我们特别地感动,但是我还是要想请问您,我们是一般人,我们是凡人,校长在“疫”境当中,您有没有产生过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思维?

潘宗光教授:我刚才讲,所谓正向思维,不是正面这么简单,我们同时要有心理准备。我经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比如意的事情还多,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我的心态是经常培养自己怎样面对一些苦、一些苦果、一些烦恼。我们的心态要不停地培训自己,当我面对苦恼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呢,处理的方法就是正思维的,虽然是苦恼。譬如佛教讲“四圣谛”,当面对苦恼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接受苦恼,见到有苦恼,要有勇气认同苦恼,不是逃避,但问题在于你怎样处理它。佛教教我们要客观了解,为什么导致烦恼发生,找出根源,就自然有适当的方法去处理,所以我们要客观地找出根源,这个就是正向思维了。我们不是逃避、不是避免。

主持人曾瀞漪:校长,这一段时间,我们看到香港新冠肺炎的确诊数字每一天都是几十宗、上百宗,您每天看到这些疫情数字在上升,您有什么感觉?

潘宗光教授:我们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为什么导致这么多事情发生呢?就是有些人因为自己的兴趣聚会,没有小心保护大家而导致的。所以现在告诉我们,如果政府鼓励我们怎样做要跟着做,如果我们不跟着做,只要有一小撮人不跟着做,带来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虽然目前感染人数越来越多,但相对于其他地方,我们不需要那么悲观。我今天讲过,在疫情发生之后,大家完全没有经验,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一定会越来越严重,结果怎样呢?中国确诊的大概在八万人左右,死亡人数大约四千人左右,这个数字不小,但也不是很大,相对于最发达的国家,譬如美国,听说确诊人数已经一千五百万了,死亡人数二十多万,这两个数字一对比,你可以看到,虽然我们也有众多的确诊人数、死亡人数,但是我们都要感恩。(潘宗光教授演讲时间为2020年12月5日)

只要我们尽了力,我看到国家领导也好、所有市民也好,都尽每个人的责任去面对这件事,政府处理公共安全,做的事都是正思维。围绕这个决策之下,大家尽力做好这件事已经将死亡人数降到最低了,确诊个案降到最低了,我们应该感觉骄傲,当然我们不能够避免。对于亡者,我们感觉可惜,但世事很难绝对,香港亦都一样,现在有几百人确诊,希望政府开始收紧一些管制措施,希望大家听政府的劝告,跟从指引去做,希望疫情受到控制。慢慢人数就会降低了,我们最好跟着政府指引来做,只要有一两个、几个人不跟着做就会扩散出去 就会有很大问题。

主持人曾瀞漪:也就是在“疫”境之下,对于“小我”和“大我”这样的一个抉择,一定是先以“大我”为主,先从整个社会、整个环境的健康来着想,先牺牲“小我”,一个小小的自由。在这个“疫”境当中,我们也看到校长帮我们分享了正向思维的力量,其中包括,我们如果能够发挥正向思维的时候,那么社会就可以尽快地复苏过来,经济也会慢慢地复苏过来。比如,现在内地经济已经达到恢复性的增长,在加速了。我们如果从个人的角度上来看的话,如何判断我的思维是不是正向的?我是从我的心的波动来判断吗?还是从我有没有恐惧的状态来判断?我如何判断我的思维是正向与否呢?

潘宗光教授: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凡夫一定有凡夫的习气。习气就是碰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遇到惊恐的事情,心脏自然会波动,这个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始终是凡夫,我们修行未到那个境界,不能全部放下,完全不攀缘绝对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会攀外缘的,一定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心是“心随境转”,我们做不到“境随心转”。即是我们的心是被外部的境带着走,问题只是在于我们如何将这个心的变动,在某种程度上降得低一点,不可能绝对没有,因为绝对没有已经是菩萨了。所以不能够要求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完全不怕,那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我们想如何控制自己不要太惊恐、太过分地担忧,令自己能够去劝勉其他人平静下来,一起度过难关。

主持人曾瀞漪:就要尽量练习到有事情发生时,我们心情波动会少一些,慢慢波动越来越少,表示我们修行就越来越好,是不是这样?

潘宗光教授:佛教徒最简单就是,譬如我们相信观音菩萨或者相信阿弥陀佛,或者信自己心中的佛——药师佛。当有问题发生的时候,最好就在心中念那个佛的名号,念阿弥陀佛也好、观音菩萨也好、药师佛也好,当你念得多的时候,你的心自然会平静下来。

曾瀞漪对话潘宗光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潘宗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三种心很重要

主持人曾瀞漪:明白,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在念佛号的同时,我们的心会跟着平静。其实人,心的平静会产生力量和智慧,而因为有了力量和智慧,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就会更加地镇定了,所以念佛号对我们的帮助是有很大的力量在那里。校长,我想请教的是,末法时代的修行是不容易的,比如正法五百年持戒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我想请问末法时代的修行为什么那么难?末法时代的正向思维会不会受到很多的干扰?

潘宗光教授:我只能讲自己的意见,因为我不是法师,不是修为很高的人,只能讲自己的体会。佛陀在二千六百年前,他当时在世的时候以及过后那五百年,佛的影响力、加持还是很强大的。在那段时间的修行人得到佛的正式加持等等,他们很容易修行,修行的成功率很高。而那个时代的社会比较简单,不是那么复杂,所以共业相对来讲不是太重。而佛陀在世的时候,魔的影响力是弱的,所以佛法强,魔的力量是很弱的。

接着到之后一千年的像法时代,像法就是很像佛法,其实不是正法时代。那个时候佛陀已经离开五百多年了,佛法的法力开始减弱了,相对来讲魔的力量慢慢开始加大。佛、魔是相对的,人的善根也没有正法时代那么好,福报也没那么大,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人有很大的福报、有很大的善根。所以像法时代,只要他能够抗拒外面的诱惑,有些善根厚的人他能够抗拒外面的诱惑,也能够成功,所以像法时代要修禅定,将心定下来,不为外面干扰,你就可以成功。因为像法时代,外面干扰是有,但不是大得很严重。共业重,魔力不是那么重,只要他能抗拒外面的诱惑、抗拒魔的干扰,他就能够成功。但这类人数不会多,修禅修得好的,一定要修心。

到了末法时代,等于再过了佛陀离世一千五百年之后,佛陀离开我们很远了,如果现在还在我们这个世界出生的话,我们的善根、福报都不是很强了。还有末法时代魔强法弱,魔王讲得很清楚,一定干扰我们,不想让我们成功,魔强法弱,共业也都很重。所以相对来说外面的干扰实在太大,而每个人本身的力量也有限,佛法是好的,但自己没有能力修佛法,抗拒外面的干扰和诱惑,是很难修的,所以末法时代能够成功的真是很少。

佛陀告诉我们一个重要讯息,就是在西方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非常慈悲,他说我们可以选择临终之后移民去那个地方,在他那个地方修行就保证成功,这个地方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几点特殊。

第一,在那里绝对没有三恶道,换句话说,就是去了极乐世界是绝对不会堕到三恶道这么危险的,所以不怕。

第二,极乐世界有佛和菩萨在那里,阿弥陀佛无量寿,只要佛在世,一定有佛的加持,所以极乐世界永远有阿弥陀佛的加持,有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还有大势至菩萨等西方三圣的加持,力量不可思议。还有很多大菩萨、大善人,在极乐世界碰到的都是修行非常好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大善人,共业非常好。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刚好相反,所以佛陀鼓励我们临终如果愿意的话,接受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临终靠他的力量带我们去极乐世界,在那里绝对不会堕恶道,同时有佛菩萨加持,修行是会成功的。

所以佛说末法时代,念佛往生净土是最好的方法。当然,佛陀也讲这个法门虽然好,但娑婆世界的人整体来讲善根、福德、因缘是不足够的。换句话讲,没有足够的善根、福德、因缘,他没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就算是听到了也不会相信,所以能够往生净土的人相对来讲很少。虽然有这个法门存在,但是有因缘往生净土的不多,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善根、福德、因缘是不够的。

《阿弥陀经》讲得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但善根、福德、因缘不是主因,往生净土的主因是靠信愿行,要绝对相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相信极乐净土的殊胜庄严存在,更相信靠自己力量是没法子排除这些干扰,了脱生死,要相信这三件事。当相信之后,如果你不想去,没有人拉你去,一定要发愿,我发愿要去,诚心发愿往生净土。当相信这些,诚心发愿之时跟着阿弥陀佛的指引,用心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希望与阿弥陀佛交心,自己同阿弥陀佛有一种感应才有效。如果无信心、无愿力,只念阿弥陀佛名号去不了的。所以换句话说,我们往生净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我们有绝对的信心、要发愿才能去。

《观无量寿佛经》讲,有三种心很重要,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就是用心,用很深的心来相信;用至诚心来发愿;用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给所有众生都一起往生净土。要有这样的心态,持这三个心来念佛,就能够同阿弥陀佛产生感应。换句话说,阿弥陀佛的愿力在宇宙间存在,他在照顾我们,想帮我们,但要我们自愿跟他才行,我们不自愿跟,他不会来接我们的。自愿跟他也要有诚心、诚意,同他交心,透过阿弥陀佛名号这个六字大洪名,和他串联在一起,所以信愿行是往生净土基本的条件。但为什么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呢?就是因为你没有善根、福德、因缘,你根本不会信、也不会发愿、也不会念佛,所以没有这三个条件,你就不会导致信愿行。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校长。“信愿行”也是一种正向思维,而这样的正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目前这个世界上的佛弟子修行。如果像校长介绍这样的一个净土法门,修行者往生极乐世界,“信愿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潘宗光教授:还有一句就是,我们往生净土的概念在现在娑婆世界这个恶劣的环境很难修行,移民到一个理想环境去修行。就好像著名的“孟母三迁”一样,孟子的妈妈想孟子成才,她知道环境很重要,所以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受环境影响最终成才。如果孟子的妈妈不搬家,可能没有孟子的存在,所以环境非常重要。本师释迦牟尼佛慈悲,指导我们去一个最理想的环境,在那里修行。

曾瀞漪对话潘宗光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潘宗光:人工智能缺少道德规范,因为它不会变通

主持人曾瀞漪:校长讲的这个例子是“孟母三迁”,帮助孩子能够找到最好的学习环境。可是作为佛弟子来说,没有办法靠母亲的力量,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往生极乐世界,在那个地方有阿弥陀佛指引我们,引导我们继续有更好的修行。但是自己的力量是特别重要的。校长,我想再请问的就是末法时代的修行难,或者末法时代的正向思维受到很大的干扰,虽然我们讲末法时代离佛法很远,但是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末法时代,却是科技时代,却是人类生活很方便的时代,那么在这样的时代当中您怎么看?我们现在迈入了所谓的AI世界,人工智能的世界,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仿佛是我们人类生活很好的一个时代,可是我们的修行越来越难,您怎么看这件事情?

潘宗光教授:现在大家都讲人工智能AI,是祸是福很难讲,英国霍金教授很出名,他提出警告,他说AI的发展是人类的悲哀,因为将来AI可以取代我们人类的功能,人可以做什么呢?

举个例子,比如做手术的医生,AI更加准确,能够准确地处理手术上的问题。内科医生诊病,他靠记忆用哪种药,人工智能所有的数据库、大数据什么都知道,知道最好用哪种药给你吃。律师,AI拥有所有法律的大数据,任何案件它知道哪一条法律最好,所以这个师、那个师到时候没有任何功能了。

那么人类可以做什么?任何人做的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取代我们,人类将来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非常困难。还有,AI到目前为止它有一些缺陷,我记得有一出戏,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拍摄的,叫做《太空漫游2001》。六十年代拍摄这出戏,当时想象,计算机为祸。有一艘宇宙飞船两个航天员去执行任务,宇宙飞船里有台超级计算机,航天员发觉这个任务将来会给地球人带来很大的灾害,这两个航天员想放弃任务,但是计算机从航天员讲话沟通时的嘴型感知到他们的意图,计算机不许他们放弃。计算机认为这个是我的任务,我就要完成,它没有所谓的道德观念去决定应不应该做。人的特征就是,我们有道德思维、道德观念,应该做、不应该做,做到一定阶段觉得不应该这样做就转变,但计算机方程式定了之后一定要完成终极目标。这两个航天员知道在宇宙飞船里聊天,计算机一定会知道,于是飞出宇宙飞船外交流,以为计算机一定听不到,但是计算机通过他们(讲话的)口型知道他们想放弃任务,结果计算机关闭了宇宙飞船的门不让他们回来,要继续(完成任务)。后来这两个航天员找到一个秘密通道,计算机不知道,他们通过秘密通道返回宇宙飞船将计算机的重要零件拆除,令计算机无法再干扰他们,最终返回地球,没有继续行程。换句话讲,计算机所处理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处理得了的。因为大数据越来越多,因缘果报很奇妙。

因有个因,缘有结果。缘是由很多条件造成,有主要条件,每个条件又有第二次的条件,一层层的条件,越来越多,很复杂。如果能够掌握所有条件,你就很清楚结果会如何,但是我们没有可能做到,因为数据太大,但是计算机可以掌握大数据,它能够将很多数据整合下来,它知道结果会如何,但它不会变通,它没有人类在感情上、道德上的变通,这是计算机的缺失。所以我们将来AI时代,人变得很机械化,什么都设定好照着做,会做得很理想、很方便,但缺少了一种道德的规范,怎么去改变思维、改变方程式。

主持人曾瀞漪:如果是这样的话,AI时代的人类可能要更重视的是这个时代我们作为人的价值,还有作为人身的机会,好好地修行。否则我们在迈向AI人工智能时代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的是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手上有几个凤凰网网友的提问,因为我们的讲座也会在凤凰网佛教频道播出,凤凰网的网友是这么说的,生活顺遂的时候很容易正向思维,可是遭受挫折和磨难的时候,比如疫情当中面对熟人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离世,这时候要找到正向思维是很难的。要刻意地说:“好吧,虽然他遇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了,或者是他生活有问题了。”我还是要有正向思维,这是不是很勉强的一件事情,很难做到?

潘宗光教授:可能这位网友误解了正思维,只是看正面。其实任何事情都需要从两方面来看,所以正思维不能只是从正面看,苦的那一面也要照顾到,才能够取中道。换句话说,我们对于一些受到感染的朋友或者死亡者,我们有一种同情心,理解他们。我们碰到逆境时要考虑一下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对自己及对更多人的伤害。要明白逃避、悲哀于事无补,反而更加要认同政府提供的方案,接受(政府的)做法。这个方案可能违背自己的习惯,但是我还是要这样做,所以正思维不等于我们没有同情心。

你们想一想,观音菩萨传递正能量,他大慈大悲。对于有苦难的人,他的心是一样的同体大悲。众生有苦恼,他就像自己有苦恼一样,要以这样的心态处理问题。所以我们对于朋友有苦恼、朋友碰到问题困扰的时候要感同身受,以如此心态帮他处理问题,这个就是正能量、也就是正思维。

主持人曾瀞漪:感同身受地去帮助和处理,而不是感同身受地自己也跟他痛苦。

潘宗光教授:不是和他说教,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讲所谓的正能量没有意义,应该针对他这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帮他处理眼前的问题,这就叫做慈悲,这个慈悲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正思维。

曾瀞漪对话潘宗光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潘宗光:追求名利要遵循三个条件

主持人曾瀞漪:多谢校长。还有一个问题是,面向逆境时刻要正向思维是不是一种阿Q的精神?会不会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意识?是不是对负向思维的摒弃或者是抑制?我想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差不多,但是看得出来,这个问题很多人想问,是不是正向思维和负向思维有二元分别,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生活之中有些人很积极,也很有正能量,似乎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那些人都能够正向地看待,但是为什么他自己觉的你们这样正向看待事情不对,我对你们有疑问,我们究竟怎么去看?别人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正向看待正能量,您怎么看?

潘宗光教授:其实这是不同人、不同修为的结果,就是每个人修养修为不一样。佛陀教我们修心,修心最好的就是不攀缘外境的心。外面有任何事情发生,我都不会被它太干扰自己的内心世界,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它的因缘存在。

坏的事情发生一定是过去的因配合缘而产生出来,既然发生了这件事情,当事人就应该勇于承担后果,不能够逃避。因为众生都怕苦果,但是要想想,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苦果呢?因为过去自己做错了事,导致苦果的发生。但如果我们不理会,比如说以前做事情伤害了某个人,有什么所谓,他只是个无名小卒伤害了又怎么样?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无意中伤害了某个人,种了这个因,但是这个人将来飞黄腾达有能力了,你就怕了,他会不会对我采取报复的行动?你心里怕了,就是你自己种的因所导致。如果他真的采取报复行动的时候,你要去承担后果,因为那是你自己种下的因。

所以菩萨教我们每做一件事要考虑这件事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如果导致的是坏的后果就尽量不要做了。如果导致的后果是好的就多做,所以要种善因,避免做恶因。当事情发生之后会发觉,既然是我自己造下的,要自己承担后果。但是承担,佛教徒有两件事情要立即做,第一,在佛菩萨面前忏悔,希望佛菩萨帮助我减轻我的苦。另外要做正面的工作,可以通过哪些措施减少这个(苦果)的冲击?自己明白自己以前做的错事导致这个结果,这样心里会觉得安乐一点,我自己做的要自己承担,就没有那么多怨天尤人,埋怨这个、埋怨那个。

主持人曾瀞漪:您在学校担任校长十八年,您常说,我现在已经八十岁了,其实您看起来还很年轻。我想请问的是做为大学校长,十八年的经历,修行佛法有二十多年的经历,您看清了很多的人生,对于现在的年青人,你有些什么话想告诉他们的?现在的年青人,就像我们刚刚讲的,面对的是很方便的科技时代,可是心中的迷茫和迷惘是非常的庞大,甚至有些人的心像黑洞那样子跳不出来。您对于现在的年青人,告诉他们不只是在“疫”境,如何在面对社会的复杂环境当中有正向思维?

潘宗光教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环境。讲竞争,你不竞争就会失败。这个是现实社会,同时佛教讲慈悲,帮助更多人。我要问大家一句,我们有心帮人,但是如果没有实力怎么帮助人?

在这个社会我们讲实力,你的财富、地位及影响力,起码这两点,你的名誉地位和财富可以帮助很多人。比如我想帮人但是没有能力帮怎么办?

还有这个社会讲求成就,所以我觉得年青人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就,包括名和利是应该的,你没有名、没有利怎么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呢?但是我和我的学生讲,你追求名利是应该,因为没有名和利你做不成大事,但是追求名利的手段很重要,这个就是因,要遵循三个条件。第一,不要犯法;第二,不要损人利己;第三,不要问心有愧,即问心无愧。在这三个条件下尽力争取你的财富名誉。然后善用名誉财富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主持人曾瀞漪:多谢校长。我把校长的话再简单用普通话重复一次,寄语现在的年青人,功成名就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只有功成名就、名利皆有,你才能够发挥你的影响力帮助更多的人。但是在得利的同时,要记得三件事情。第一,不要犯法;第二,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第三,要问心无愧。多谢校长,今天校长告诉我们如何去学习正向思维,校长也谈到了要结善缘。我自己个人的感受是,缘分这件事情是很奇妙的,它不一定是很长,跟谁在一块,但是我们只要结好的缘分。即便是那瞬间的缘分,它可能改变我们人生的际遇,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结善缘很重要。我们也知道“人身难得”,但是“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正向思维帮助我们度此身和此生,感谢大家,谢谢。也谢谢校长!阿弥陀佛!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责任编辑:复兴网宗教

上一篇:为什么生病是修行助缘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中国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中国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复兴时报社 Copyright 2015-2020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