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宗教

旗下栏目: 滚动 非遗 收藏 书画 拍卖 宗教

正慈法师禅游麻城九龙山手记:天然之美就是最好最美的风景

来源:凤凰网 作者:复兴网宗教 发布时间:2024-01-02
摘要:正慈法师禅游麻城九龙山手记:天然之美就是最好最美的风景

柏子塔村。

斜风细雨归来。

凝 望

我不知道这个塔,跟庭前柏树子的公案有什么关联?和唐朝有什么关联?

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往事越千年。我穿越了时空来看你,你静静地等了我千年的到来。我不想知道你千年的过往,我来到这里,就只想站在这里,站在山的对面,静静地望着,这座唐代留下来的柏子古塔。

九龙山的丹霞地貌,只要行走在这个山脊背上,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原来这种天然之美,就是最好、最美的风景。要说风景的话,这就是值得来游玩的一道风景了,因为这里就有这种叫九龙山的气势、气场,雄踞在这片大地上,让你会生起无限的思考。

站在山脊上,视野开阔,远望四周群山,环抱山峦起伏,层峦叠嶂,远近高低互为呼应,蔚为壮观。

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有这么一些佛缘驱动着的缘由,找到给自己一次出门、出行的理由,发觉自己有一种动念、起心,叫心动了,就是有一种想走出去看一看世界,行旅中的风景、朝礼佛寺、圣迹,俨然就变成了一个行者的样子!感觉似乎不同于旅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理解。

因为我想看的,我想知道的,主要是与这个城市的风貌地域、人文地理,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佛教的历史,自古以来在这里的佛法的传播。

最美的风景,往往不仅仅是停歇于在路上,更是映在每一个人的心底里。美好心灵的底色、底片、原色、原味,才能映衬出,一个人更加快乐、更多美好的风物景观。

流 连

愈是临近,愈发觉知其塔古也,愈发感怀古人,留柏子之意蕴,虑久远谋的咏叹!

禅门有“庭前柏树子”的有名公案。让我想起多少年前见过的这些参天古木。山西黄帝陵前的古柏,还有四祖寺的千年大殿广场前的千年古柏。前几年我去过的杨岐方会祖师的道场,大殿侧边有一棵唐柏遗留下来。都与柏树有关,都在讲述千年前的这棵古柏,真有意思。

这也让我想到我去参拜过的北京潭柘寺里的古松。几棵古松,让人真是很容易引起诗兴大发。松柏常青的寓意,表露古人的情怀无疑,都充分地体现出了古人对松柏常青的这种基业长青的美,千古美好的祝愿。千秋万代,千秋基业,千古美好的寓意和祝福、祝愿,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遗泽。

百闻不如一见,看到眼前的堂堂唐柏、丹霞地貌,了解这个地方的丹霞地貌的地理文化。这样的自然风物,这样的美,美得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就会感受到,真正的美是来自大自然,大自然的美才是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最美的风景。

据资料介绍,“大别山南麓麻城——团风一带,在1亿年左右的白垩纪发生北东向断陷,形成断陷盆地,盆地中紫红色砂砾岩就是这一时期沉积的产物。砂砾岩中的砾石以花岗岩为主,红层经风化剥蚀,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丹霞地貌。整体由呈放射状分布的九条山脊组成,如九龙戏珠,故名九龙山。”

丹霞地貌很有意思。那山就是石头,那石头就是山。俯视那一片山地,你就可以感受到那种乾坤朗朗。你看到自然的美景,什么叫自然的感觉?那就像鬼斧神工一样,那就像天造地设一样。什么叫风景?这个时候我就感悟到,这才是真正的风景。大自然遗留在这个地方,造福一方。

思 古

山不在高,有塔则灵啊。

水不在深,有潭则善。这里有一些小水潭,也蛮有意思的,点缀在山窝里面。

九龙山这个光秃秃的丹霞地貌上,只有一座屹立千年不倒的孤零零的唐塔,让人浮想联翩,好生感慨。

我徘徊在塔对面的山上。

想着,总想能找点什么东西,有些什么样的信息能够回到过去。最后,我捡了一些散落在山的地面上亮晶晶的打火石带了回来。

我以为这也是我在这座遗留下来的千年古塔的一种记忆吧。因为我总想知道这座塔背后的一些与佛教相关的人和历史事件的故事,但是我一下子还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这里只有国家文物局的批复证明它是唐代的古塔,以及这里仅存的一座寺庙叫九龙寺。我能见到的,找到的历史资料、文献档案很有限,一时无法了解更多的历史。

千年来能留下的东西还是很少,但这个塔很幸运留下来,从唐代沉淀到现在。好感慨,令人顿发思古之幽情。站在这里,你看到四周全是丘陵,丹霞地貌寸草不生。九条红石山岗就像九条龙,盘旋着绵延而来,拱卫着在中央山顶矗立的千年柏塔。

从建筑而言,这座塔的塔基很有意思,它是就着丹霞地貌的石头的山,用它的石头,在塔的一层凿了一个洞,用来供奉菩萨像的,但是现在看到的就是两个小小的土地菩萨。看到这个结构,我觉得很有意思,它依着半边的石头,再用半边的砖作为它的地基,这种建筑结构真的是很巧妙。

唐塔,我的印象中,一般唐塔以方形为主,四个角的是唐塔,但这个塔是六个角,六角塔。这我就没研究了,在考古这一块,大家也可以去思考是吧?

据说,“古塔有镇山塔、锁水塔、文峰塔三种类型。柏子塔属镇山塔,它的建造年代有两种说法。麻城县志记载,由唐德宗年间一位称为虚应禅师的高僧所建。民间传说则要早100多年,是唐太宗年间大将窦建德负责建造,以镇压妖邪,保境安民。阎家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柏子塔建成以前,一直是战乱不断。奇怪的是,柏子塔建成以后,这里再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和灾难了。”

潜 龙

柏子塔南50米,下方有一块低洼的地方,就是九龙寺。我们看到宣传牌上有一段九龙寺的简介:

九龙寺,位于九龙山主峰中央,始建于隋末唐初,内设天王殿、大雄宝殿。据《麻城县志》《阎河风光》记载,九龙寺系隋代末年,秦王李世民行军至此,观察情势,为镇伏妖龙祟祸,斩杀十条飞龙首级之处。后太祖李渊退位,太宗秉政,听从唯识初祖玄奘三藏法师之谏,亦为消弭自己在开国征战中的杀业,超度军中阵亡将士亡灵,故而敕令扩建。现寺内弥勒殿前东西两侧各种有一株唐柏,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见证了麻城阎家河镇的沧桑变迁。

我在九龙寺门前看见两棵柏树。上面挂牌介绍这是300多年的柏树。历史沧桑,但中国人总有一种长青的寓意在里面。

但是九龙寺,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是一个很破旧的庙,就像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样子。九龙寺有一个规划图,我感觉它没有按照规划来复建,现在这里还是很简陋的一个寺庙。

这庙里没什么人,很简陋也很不容易,很简单的一个寺庙。我进去之后,一个小和尚正在捡柴,拿个锄头在种地,正好碰到我。我去坐了一下,跟他聊了一下。我们打了个招呼。他蛮有礼貌,是个也蛮懂事的年轻小和尚。他给我们倒了一杯茶,我说不麻烦你们了。我问他法师怎么称呼?他说我不是法师,我还没受戒,是个小沙弥。我问了下他的情况。他是麻城人,自己在家里是老幺,他爷爷这一辈帮着当地的员外修过庙,他老家那边也有家庙。所以他受到家里的影响,受到佛教的影响。后来他打工,也到庙里来住一住。

这里一般人坐不住嘛,太艰苦了,又都是那种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我问他那你漏雨怎么办?他有时候上去捡瓦。因为梁与梁之间跨度很大,现在一般人都上不去,也不敢上,上去很容易掉下来,很危险的。这个庙很简陋,非常简陋,它不是一般的简陋。现在这样的房子都很少了。一下雨的话,一刮风一下雨,很容易屋顶会漏水下来。

我说你胆子好大。他说现在也不大敢了。

结 语

现在出门参访,我有时有意识地跳过我们这代人,去看过去的一些信息,找寻一些足迹,从远古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去找。

行脚于山川河流之间,游历的过程,往往会激发人的潜质潜能。所谓行走于思考之中,每一次的外出行走,如果能够引发一个人,对于外界的认知度,激发、激活人的内心,那么这一次的行走,既是有益于身心的,也是在开启心智的过程。

这座九龙山上的古迹,现在基本没有什么痕迹了,好像唯一的痕迹就是塔。唐太宗的杀伐与超度、玄奘法师的谏言已经远去,还是让人有无限的遐思。当年的塔还没有完全修复,这就见证了日本侵华的历史啊,炸掉了两层。可以想见没有修复之前的塔的样子。就一座塔,让人感觉还是那种很孤寂、孤零零的。它不应该就是这样孤孤单单、孤苦伶仃的样子。

归来,与同道分享参访文图,其阅后言:这座塔,我想起来,我很多年前好像去过。

问之:你是不是千年前去过?还是千年后去过?

其回:跟师父一样,都在这一生。

复道:我本来以为是这一生,师父这一问,令人转念顿时愣住……

又道:思接千载家兄问,未明心地不能应。何处不是重游地,何人亦非重逢人……

以前人的一首诗作结吧:

群山开气象,表表立千寻。

不识亭松路,犹瞻塔柏林。

有心来日午,无影问秋荫。

石上久徘徊,飞花一寸深。

柏子塔简介

柏子塔位于麻城市间河镇柏子塔村九龙山上,始建于唐建中四年(783年)。据(《麻城县志》康熙九年刻本)载:“唐德宗四年(783 年),虚应禅师建塔,九级,顶覆以铁镬,镬侧一柏蟠根而生,每立秋日午,塔身无影”。“柏子秋阴”是“麻城八景”之一。

塔为六角楼阁式砖塔,原为九层,日寇侵华时,将塔顶及八、九层炸毁,余下七层,残高34.72米。一至五层设穿心式踏道,以上为旋转式楼梯,塔身总体状况较好,由于年代久远,表层砖块部分有风化剥落现象,塔体内用于加固的木构件多已无存。

柏子塔是现存六边形楼阁式砖塔中年代最早的古塔之一,在建筑时代、建筑地域和建筑风格上都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6年5月25日,柏子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完成了对柏子塔主体一至七层修复,八至九层(含顶部)复建的维修保护。(图/显峰)

责任编辑:复兴网宗教

上一篇:一日禅:欣赏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