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滚动

旗下栏目: 滚动 非遗 收藏 书画 拍卖 宗教

听!中西音乐融合 奏出节气的声音

来源:《中国新闻》报 作者:复兴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3-21
摘要:《万物生长》音乐会 中国广播艺术团供图/《中国新闻》报发  刘学俊:五年尝试 呈现中西音乐融合  “音乐是世界的通用语言。”苏畅 民进会员、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广播艺术团供图/《中国新闻》报发  姜克美:板胡更能表达秋分韵味  秋分,是丰收的季节。

2023年3月21日《中国新闻》报版面

  听!节气的声音——将岁月流转谱写成歌 统一战线成员谈如何让世界听懂中国

  【《中国新闻》报记者李腾飞 实习记者 王曦泽报道】“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作曲家杨青漫步在河边,将立春的含义和创作《立春——万物生》时的思考娓娓道来,冰霜消融、桃花绽放的特写,渲染出万物复苏的早春气息。

  这段画面出自《聆听二十四节气之声》(简称《聆听》)系列短视频的第一集,它以中国广播艺术团原创音乐会《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音乐会》为核心,每一集讲述一个节气的文化内涵和音乐创作故事,在美轮美奂的视听享受中,将《万物生长》音乐会和中国独有的节气文化展现给海内外观众。

  作为《聆听》基础的《万物生长》音乐会,凝结着诸多艺术家的心血。从一个构思到多样呈 现,从萌芽到开花结果,创作者们经历了五年之久。近日,多位参与《万物生长》创作表演的统一战线成员接受《中国新闻》报采访,讲述如何让世界听懂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声音。

《万物生长》音乐会 中国广播艺术团供图/《中国新闻》报发

  刘学俊:五年尝试 呈现中西音乐融合

  “音乐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我们通过音乐,把中华传统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世界,”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聆听二十四节气之声》总策划人刘学俊说。

  在刘学俊的童年记忆里,每到清明前后,母亲总会对他说:“今天你必须吃一个鸡蛋。”

  那时的鸡蛋很珍贵,所以刘学俊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他生活在青岛,还记得母亲会根据到了农历的哪一个节气,把握海水涨潮和落潮的规律。在季节更替时,母亲也总是提醒他“节气还没到,衣服不能脱”。

  “衣食住行,他们的生活节奏就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的,”刘学俊说,“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先人通过测量日影确定的,既是百姓生活中的民俗,又有很高的科学性。天、地、人合一,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家中长辈的耳濡目染,让二十四节气成为刘学俊骨子里对优秀中华文化最深刻的记忆,也成为他职业创作的灵感之源。2017年,他便开始了将二十四节气通过音乐语言展现的尝试。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由12个独立小曲组成,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不作24首曲目呢?”受到一些音乐作品的启发,刘学俊决定每个节气要有一首对应的曲目,从而达到最完整的呈现。

  一开始,刘学俊想要采用民族音乐的形式,他着手联系作曲家,然而创作的难度实在超乎预期。他说:“尤其是年轻一点的,对节气的感受可能没有我们那么深,就会觉得非常抽象、写起来非常难。”

  另一方面,经过团队的反复论证,刘学俊意识到在这个主题的呈现上,民乐的表现张力和厚度还有着局限性,难上加难,只有再寻出路。第二次的选择是音乐剧,用故事讲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在读过剧本梗概、又一轮论证后,刘学俊依然感到不合适:“音乐剧流通起来太庞大、太困难,我们希望它做出来是能让大家欣赏、能有影响力的。”

  几经周折,刘学俊最终决定采用交响乐的形式。他说:“以交响乐为基础,加上民族器乐的色彩,还加入了一些当代的电音乐器。最后这一版,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刘学俊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 中国广播艺术团供图/《中国新闻》报发

  张高翔:用心“筑起”艺术高度

  用音乐诠释节气,对作曲家来说是个大难题。“和绘画不同,音乐太抽象了。每个人想象立春,他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张高翔说,“从作曲家的角度来讲,要用音乐的七个音恰到好处地挖掘、表现这么深邃的节气文化,难度真的很大。”

  来自西方的交响乐为整个项目的音乐表达提供了支撑,古筝、板胡等民族乐器的运用,则让《万物生长》音乐会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张高翔说:“交响乐团在几百年的发展里,有它成熟、完善的地方。通过乐队的形式,交响乐对音乐的呈现会更加丰满;从可听性上,还有世界范围的审美上,都更容易被人接受。”作品中甚至还有流行音乐的元素,让它的色彩更加多元而现代。

  “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音乐,是一条涓涓不息的河流,它不是凝固不动的,”张高翔说,“新时代气息的注入和世界元素的吸纳,会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多地彰显活力。”

  实现中西方音乐的融会贯通,要克服技术层面的难度,张高翔说:“做不好,就会变得像两张‘皮’。”

  “西方音乐比较量化。”张高翔举例道,“中国的传统音乐,像《春江花月夜》,没有很明确速度和力度的标记,主要靠个人内心对音乐意境的感悟,所以每次演奏都会不一样。”

  “从广义上讲,音乐肯定是相通的。但在具体创作上,中西方音乐有着不小的差异,”张高翔说。这种差异,对作曲家杨青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万物生长》的策划熊寓冰回忆道:“杨青在创作时面临的困难、苦闷,有时真的是非常痛苦的。有一天早上,她突然就咳血了,当时真的是‘呕心沥血’在创作。”捱过创作的艰辛,杨青最终写出了光彩四射的作品。“《小暑》的旋律特别地悦耳,而《清明》那首,你一听就觉得是清明到了,”刘学俊称赞道。《小暑——荷风香》的演奏者、古筝演奏家苏畅还将它纳入到自己的巡演中,向更多观众展示。

  张高翔说:“艺术创作首先是个专业的事情。创作者们非常用心,保证了这个项目的艺术高度,如果没有艺术上的高度,它就不可能产生影响。”

张高翔 无党派人士、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中国广播艺术团供图/《中国新闻》报发

  苏畅:用古筝描绘小暑清凉

  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背景下,古筝演奏家苏畅灵动地演绎了一曲明快、活泼的《小暑——荷风香》。在闷热的小暑时节,婉转的曲调仿若清风送来荷花的香气,为夏日增添一抹清凉。

  苏畅是《万物生长》音乐会的表演者,也是最早为它沉醉的观众之一。在观赏了音乐会在北展剧场的首演后,苏畅强烈地表达了加入其中的意愿。她笑着说:“我是从‘硬要’参加,变成‘应邀’参加的。”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一个节气,昭示着季夏来临,但最热的日子尚未到来。“演奏这首曲子的感觉,就是从暑热当中体会到一丝清凉,”苏畅说,“它非常适合古筝,其中有一段旋律是很有韵味的,而韵是中国乐器独有的一种特色。”

  出国演出时,苏畅曾意外于外国人对古筝这件乐器的陌生和惊讶。“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真的对古筝知之甚少,”苏畅说,“我很期待这个作品能在海外演出,将岁月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的美,传递给世界。”

苏畅 民进会员、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广播艺术团供图/《中国新闻》报发

  姜克美:板胡更能表达秋分韵味

  秋分,是丰收的季节。在板胡与交响乐的合奏中,《秋分——谷仓满》将农民在田野中收割稻谷、播撒种子的画面呈现眼前。胡琴演奏家姜克美拉出了激昂、高亢的旋律,伴着背景里金灿灿的麦浪起伏,传递出乡野农家的忙碌和雀跃。

  实际上,《谷仓满》最早是由小提琴来演奏的,在去年的演出中改为了板胡。姜克美说:“因为板胡的个性是非常热情奔放的,它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很擅长表达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艺术团后来觉得,板胡可能会更合适。”

  为了让《谷仓满》更有民间味道,姜克美在演奏中加入了许多板胡的手法。她说:“因为原来是写给小提琴的,有大量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是没有时间去加韵味的,而这种韵味恰恰是表达音乐内容的关键。人们在田野间劳动,那种满目都是稻谷、丰收的喜悦,有这种韵味,它作为民族音乐的魅力才会更浓。”

  “你能在里面感受到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融合和碰撞,”姜克美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对中西方音乐结合的探索,也是在板胡作品中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

姜克美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著名胡琴演奏家 中国广播艺术团供图/《中国新闻》报发

  冯敬雅:把白露凝霜融入舞蹈

  在竹笛、琵琶、交响乐共奏的《寒露——辞青秋》里,青年舞蹈家冯敬雅缓缓迈向舞台中央,伸展双臂,仿若最后一批南迁的鸿雁。青色裙摆随着她的旋转飞扬,露气在深沉而磅礴的乐声里凝结为霜,预示着冬季到来。

  寒露在秋分之后、霜降之前,是热气退去、寒气渐生的时节,冯敬雅的出场步伐也与之呼应。她说:“我运用了非常缓慢的步伐,试图营造出那种悄无声息的感觉。我想通过舞蹈的这种呈现,让人感觉到这个节气是逐渐步入生活的。”

  白露凝霜、鸿雁南飞的意象都融入了冯敬雅的舞蹈中。“把我自己当作每个意象里会出现的一种形态,比如像鸿雁南飞是用旋转的方式,还有手上会有一个凝霜的动作。从身体的每一处细节里,尽可能呈现出节气的特点,”冯敬雅说。

  寒露的凋零、逝去之美,随舞蹈呈现在观众眼前。“这首曲子的情感很浓厚,它和视觉上营造出的清冷相对比,会让内核更饱满,情感更加充沛,”冯敬雅说,“动作看着很柔,实际上是很有内力的。虚中有实、柔中带刚,我想将这种内涵外化在舞蹈上,将寒露节气的气质传达给大家。”

冯敬雅 民革党员、著名青年舞蹈家中国广播艺术团供图/《中国新闻》报发

  中西融合赋予二十四节气新生命

  2021年7月1日,《万物生长》音乐会在北展剧场首演。

  演出后,剧场向观众分发了满意度调查,最后反馈的评分超过了九十七分。超高的好评度证明了作品的质量,也大大增强了艺术团的信心。不久后,中央电视台邀请广播艺术团去录制全场,后来艺术团又两次在国家大剧院表演了这场原创音乐会,并在2022艺术季中带着2.0版本重回北展剧场。

  “这部作品我们还会不断地打磨精细,”刘学俊说,“我们也在想怎么把它推出去,让世界范围内更多人知道。”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视频充满自然之美,将节气文化展现给了全球各地的观众,一下子,节气的话题热了起来。

  刘学俊说:“有了这个前提,我们为什么不试着用更多方式把它展现给全世界呢?”

  于是,唱片、短视频纷沓而来。9月18日,中国唱片公司录制了《万物生长》音乐会的现场版,现在已经在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上线发行。经过五十多天的拍摄,《聆听》系列短视频也正随着节气一一公开。作曲家杨青还在将《万物生长》改为组曲乐谱,让其他乐团可以演奏最精彩的片段。

  “短视频、原声带、或者有艺术性的纪录片,这些是西方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刘学俊说,“我们不是向他宣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多么深邃和精彩,而是把这些好的东西展现给他。他自然而然就会感兴趣,会去追问。”

  在刘学俊看来,自然的、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播,是弘扬中华文化更长远的一种方式,也是《万物生长》这部作品能做到的、应该去做的事。

  正如《聆听》每一集的片头,这段轻缓的朗诵:“我们用音乐记录岁月流转,让流动的思想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温柔碰撞,让中西融合赋予二十四节气全新的生命,让时光停驻,一起谱写万物生长的旋律。”(《中国新闻》报)

责任编辑:复兴新闻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