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活动

旗下栏目: 人物 活动

当盲道不再有盲人经过

来源:凤凰网公益 作者:复兴网公益 发布时间:2022-11-02
摘要:秋日的阳光正好,希望他们的身影与阳光同在。

陈明生不喜欢每天困在家中,但是在小区外的活动让他觉得举步维艰。

年幼时的一场疾病,导致他成为二级视力残疾,一只眼无光感,另一只眼仅有轻微光感。尽管名字里带着家人对他“光明生活”的美好期盼,但他还是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在黑暗中生活。

就算看不到世界的样子,他也不想总把自己闷在小屋子里。下楼在小区里溜达成为他每天的惯例,但小区外的地方他一般不会也不敢单独去。

“小区的环境很熟悉,居民们也很照顾我,散步还比较踏实。但在小区外却不行,我有一次在盲道上走,被停放的自行车绊倒摔伤,从那以后我就不敢自己出门了”。

陈明生所面临的“出门恐惧症”,是许多视障人士正在共同经历的缩影。

当盲人不敢再走盲道,我们又将如何定义盲道存在的意义?

“无障碍通道”障碍重重

盲道,本是为盲人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的道路设施,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

但在现实生活中,盲道往往只是作为一种有备无患的设施,被未曾体验过失明的人们所忽略。

(图源东方IC)

本应该顺畅无阻的盲道上如今却“障碍重重”。2017年,山东开展了一次无障碍设施调查,在盲道调查的65个场所中,盲道存在损坏情况的有36个,占64%;盲道被占用的有26个,占46%。

和陈明生一样,约有30%的视障者基本不外出,即使出门也会尽量在家人的陪同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盲人很少能够在路上被遇见,这给人们造成一种盲道使用率低,盲人数量并不多的“错觉”。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至少22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我国是世界上盲和视力损伤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22年,我国的视障群体超过1700万,超过800万人完全失明。

对于数千万的视障患者来说,这条窄窄的盲道是连接黑暗生活与烟火人间的桥梁。然而这座桥梁上,却变得“荆棘载途”。

视障群体有着比常人更灵敏的听觉,但在盲道上行走,听觉并不能发挥决定性作用,他们只能依靠盲道的指引缓缓前行。“我们只有这条路可以走。”陈明生说,在普通人看来硌脚的盲道,上面的凸起的圆点和竖条就像红绿灯一样为他们画出前进的地图。

当盲道上的各种阻碍挡住了去路,站在原地的他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图源东方IC)

汪福珍是县城一名盲人推拿师,视力残疾程度为二级,有轻微的光感。私下里,她也和一些盲人朋友讨论过盲道被占的问题,但是除了尽量减少独自出门的次数,避开盲道,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久而久之,就陷入了盲道被占、盲人不敢走、盲道成为摆设的恶性循环。

“如果盲道都是通畅的,没有障碍物,没有断头路,走的人肯定会比现在多很多。”因为缺乏安全感,他们不敢走在这条明明是为他们而建的道路上。即使在必须出门的时候,他们也只是重复早已在黑暗中熟悉的“两点一线”。

所谓的“盲道”,变成了带着花纹的人行道装饰品。

盲道被占谁之过

是什么挡住了视障人士的出行之路?

盲道障碍多,盲人出行不易的现象是不少城市的通病。虽然几乎每座城市的每条路上都设置了盲道,但相应的维护举措和配套设施并没有完全跟上。

侵占盲道的两大“主力军”,是私家车与共享单车。

“有的区域盲道没人走,现在车辆太多,如果不占用盲道将车辆摆成两排,不少车就要停放到马路上,会影响交通,我们这也是无奈之举。”对于把共享单车大量码放在盲道上的行为,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图源珠海网)

共享单车的无秩序摆放一直是城市面貌整治的难题之一,尽管有相关人员按时安置和整理车辆,但数量庞大的单车们还是在人行道上占据了许多空间,在无形中把本就不宽敞的盲道再度牺牲。

而对一些私家车主来说,将盲道和人行道作为“停车场”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习惯。

就北京而言,在某些老旧小区或狭窄胡同,停车位数量十分有限,很多车辆都会直接停放在人行道上或胡同两侧。为了便于车辆正常通行,停放在胡同内的车辆大多会将半个车身停在便道上,盲道则被完全覆盖在车下。

除此之外,道路旁的餐厅摆放的室外桌椅、半人高的垃圾桶、凸起的下水道井盖等等,这些本不该出现在此的障碍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将盲道“拦腰截断”,层出不穷的拦路虎似乎让人忘记了设计盲道的初衷。

在法制日报的一次走访中,一位外卖员将电动车停在盲道上,面对记者的询问,他说只是暂时停一下,马上就走。当记者问到如果有盲人经过怎么办,他说:“就算真的有,电瓶车只占了这么点,也可以先从边上绕过去,再走回来呀。”

一句云淡风轻的解释,却需要视障人士付出许多努力绕过这个看似不严重的“麻烦”。普通人能轻而易举避开的障碍,有时候对他们来说,会消磨掉所有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如果盲道不能让我们安全便利地‘独自出行’,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大了。”许多盲人觉得,走在盲道上并没有让他们觉得安心,反而更加提心吊胆,不知道前方何处会埋着“定时炸弹”。

把关怀融入城市每一处细节

视障人士对盲道的担忧,并不是个例。对于具有出行困扰的残障人群来说,“出门”这个稀松平常的行为变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

1974年,联合国组织提出“无障碍设计”的概念。

无障碍环境能为广大老年人、伤病人、残障者提供方便、安全、平等的活动空间,方便残障者出行和与人交流,为残障者提供社会融入的机会,扩大残障者社会活动范围。

(图源视觉中国)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无障碍设施建设。2012年,我国颁布了《无障碍设计规范》,其中包含5条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促进部分无障碍设施的普及。

但在具体实践中,无障碍设施的供给并未能很好地发挥为残障者提供“无障碍”空间服务的效用。作为理论上的“受益者”,许多残障人士仍然无法达到理想中顺畅出行的状态。

人行道上会不会有障碍?坐车会不会不知何时到站、如何下车?公共洗手间是否方便使用?每当想要出门的时候,这些问题反复在他们的脑海里响起,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便就此作罢。

近些年来,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推进下,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提高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争取在硬件上保障残障人群的基本需求与合法权益。但在人文关怀上,社会对残障人群的关心依然有进步的空间。

让出一条通畅的盲道,留出一段平缓的下坡,放置一块规范的指示牌,设计一个支撑的扶手,普通人力所能及的举动,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便利与安慰,也为他们能够更加顺畅的回归社会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

秋日的阳光正好,希望他们的身影与阳光同在。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法治日报、浙江在线、海南特区报、西大新传媒、齐鲁网)

责任编辑:复兴网公益

上一篇:五年前的性侵案,今天我选择说出来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2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