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活动

旗下栏目: 人物 活动

当一个听障女孩去感受“天籁”

来源:有点益思 作者:复兴网公益 发布时间:2022-11-09
摘要:当一个听障女孩去感受“天籁”

想象一下,你戴上单侧的耳机,音量调到最大,开始播放周杰伦的歌曲。第一句,歌词里有10个字,你只能听见其中两个。这两个字窸窸窣窣的,并不确切。至于贝斯、吉他,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只有鼓点相对清晰。

再想象一下,日常生活中,你只能用右耳接电话。假如换到左耳,那你能听见的只有“嘶嘶嘶”的声音。

以上场景大概很难想象,但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

我是一名听力受损患者。左耳听损达85分贝,高中低频段都有损伤,在医学上,这被归为重度耳聋。过去三年,我离不开进口助听器。

2022年9月的一个下午,在腾讯大厦19楼会议室,我见到了搭载腾讯天籁AI技术的国产助听器。它被装在一个拳头大小的灰色盒子里,静静地躺在深褐色长桌上。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一下。

作者│大栗

我把它从盒子里取出。看上去,它和我平常佩戴的进口助听器相似,只是机身略大。我把它塞进左耳,它紧紧地贴合住耳道。

天籁行动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将对应的App打开,连上蓝牙。几秒后,App上提示“已经连接成功”。我伸出微颤的指头,屏住呼吸。

音量放大到最大的值“10”时,我感觉到,左边有一阵暖流袭来。我轻轻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用四只手指敲了敲长桌,轻柔的“咚咚”声从助听器里传来,和右耳的听觉交融在一起。

那是一种神奇的体验。有那么一瞬间,脑袋里仿佛有烟花盛开。会议室里细微的声音突然变得清晰。我用手指敲了敲键盘,“啪嗒啪嗒”的声音传来,WORD里的方块字似乎也变得灵动。桌上A4纸互相摩挲的声音、鼠标键按下的“click”声…哦,还有工作人员说话的声音,人声被放大后,就像透过望远镜观测远方,模糊的景象变得细腻、逼真。我不必再像往日一样,歪斜着着大半边身子,扭头努力用相对健全的右耳聆听。

这种“能听见”的喜悦,和我使用进口助听器时相差无几。

我今年30岁。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听”是一项必备的技能。我的工作场景之一通常是这样的:佩戴助听器,打开录音笔,同时开启手机上的录音功能。“三重保险”,能让我尽量把重要信息保留下来。

有时参加会议,恰巧坐在离声源较远的位置,如果不佩戴助听器,我很难听清发言人的话,我必须侧身,让右耳朝向声源方向,使劲听。时间一长,大脑昏沉而疲惫。

这一切都始于我三四岁时。

老实说,幼年时,我学说话很顺利,从不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直到三、四岁时的一天,外婆给家里打电话,我试着用左耳接听,这时我突然发现,我耳朵里只有微弱的“嘶嘶”声,我换成了另一只耳朵,外婆的声音终于重新清晰起来。我感到很奇怪,和父母说了这事,他们并不在意,只觉得“她在开玩笑”。

五六岁时,家人经常责备我,比如门铃响了,“你怎么都不知道要开门?”但我真的听不到门铃声。

一次过年,我和母亲打开房门迎接前来拜年的亲戚。没想到,一开门就迎来一顿骂。“你女儿怎么回事?前几天在外面看到她,我在后面叫她名字,她根本就不理我!”

“我…没听到。”我愣住了。

“对对对,实在不好意思啊,她性格内向,很怕丑的。”这就是母亲的“归因”,也是亲戚们对我的认知——“自闭”、“孤僻”、“不喜欢理人”。没有人知道我的苦恼,一来二去,我更不愿意和他们交谈了。

在学校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在稍微大一点的教室上课,我必须坐在靠前排的左侧。更不方便的是和同学聊天,我总是悄悄绕到他们左侧。

我鲜少和同学提起左耳的事。一次,老师安排了一位男生坐我左边。他敏锐地发现了我的听力不如常人,他常常和别的男生一起,在我身后突然大吼。

我拼命扭头,想看清他们在哪。

“你看,她根本不知道我们到底在哪!”他很得意。

不过,这个喜欢捉弄我的同桌,后来倒关切地问我为什么听力不如常人,建议让父母带我去医院检查。知道我左耳听力很糟糕后,他还主动和我调换了位置。

因此,我能理解那些听力下降的老人,以及那些因外伤、用药不当等原因导致听障的朋友。听力丧失,意味着与人沟通愈发困难,容易让人陷入抑郁。如果一直不干预,几年后,一些人会变成重度听损,从此告别潺潺的小溪声、嘀嗒的钟表声,甚至只能听见飞机嗡嗡的轰鸣。对老年人而言,听力的衰退间接导致老人被孤立,大脑受到的刺激减少,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就增加了。

作为个体,我最害怕的是年长之后,右耳听力也会下降。从此再也听不到猫咪喝水的“咕咚咕咚”、池塘里青蛙的“咕咕咕”、夏日里蝉鸣的“吱吱吱”,以及歌曲里的高低起伏。如果有一天,连朋友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呢?

总之,及时地进行听力筛查,佩戴助听器,非常必要。据《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统计测算,我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正在逐渐失去听力。然而,因社会对听障问题普遍缺乏正确认知、助听器产品性能及价格参差不齐等诸多原因,目前中国助听器使用率不到10%,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

当然,对听障人士来说,佩戴助听器,不仅是室内沟通需要,室外运动、走路等场景也同样需要。为了体验这款助听器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我戴着它在腾讯大厦附近的马路上逛了逛。

刚开始,我有些局促。“过马路”这种极为平常的事,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困难。如果不戴助听器,除了听不见一些声音,我还很难分辨声源方向。

于是我常常收获这样的“喊叫”——“你怎么不看路啊!”、“你怎么挡道啊!”、“你找死吗!”

如果可以选择,我喜更欢悠然自得地穿着拖鞋到郊外浅浅的小河边淌水,听河水撞击拖鞋的“滋滋”声,让冰凉的水漫过脚背。

但站在街上,我常常陷入焦虑。我得先转头,环顾四周,确认我足够“安全”再迈出脚步。即便如此,我也常常无法做到在非机动车过来时快速“躲闪”。

我尤其不喜欢在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的人行道上走路——在深圳,只有极少数马路规划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条道。只有在规划分明的路段上,我才能安心散步。

所以佩戴助听器出门十分必要,它可以帮助听障患者定位声源方向,提高警觉度,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

当然,助听器非十全十美。有时,进口助听器会放大呼啸而过的汽车声、轮子碾压地面的呼呼声。这种被放大到“极限”的、尖锐的声音被称为“啸叫”。在较为繁忙的南山区,快递小哥的电驴声、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轮声、还有无数催核酸的喇叭声,声声入耳。在助听器的“放大能力”加持下,耳朵里便是多重噪音大合鸣。

这种啸叫是难以忍受的。短短几分钟的高强度噪音,常常让我的左耳感到疼痛、不适,耳朵上的皮肤,仿佛要被划破了。

感谢这款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将我从“HARD模式”中拉出来。我戴着它来回走了500米。尽管公路上的车流声从未间断,但我没有感到“刺耳”。它的音质轻柔,足以让我”警觉”身旁的交通工具,但又不会过分“恼人”。5分钟以后,我的焦虑平复了下来。

三年前购买进口助听器时,医生告诉我,影响助听器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算法和芯片。尤其是算法——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声音在不同情境下听起来更自然。比如,会议室里,突出人声;嘈杂的环境中,尽可能降低噪音,优化人声的可懂度。

当时,国产助听器在芯片、算法上都不如进口助听器。此外,进口助听器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早,垄断了90%以上的市场,这使得许多初次接触助听器的人没有机会接触到国产品牌。

助听器的音质很重要。一些廉价的助听器只能做“放大器”,它们听起来像村口公放的大喇叭,失真、没有层次感,会放大环境中的噪音。尽管听障的人的确需要“更大”的声音,但被放大的噪音,同样会损伤人的听觉。

除了音质,时延也是评估助听器好坏的关键指标。助听器需要把麦克风收集到的声音,进行处理后再输出到人耳中。如果处理速度太慢,听者听到的声音和外界便有了“时间差”。

让我惊喜的是,从室外公路场景的体验上看来,这款搭载腾讯天籁AI技术的国产助听器,“降噪“和抑制“啸叫”表现,甚至优于进口助听器,时延也控制得较好。

“天籁行动”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介绍,“降噪”和”抑制啸叫”是算法团队一直在努力研究的方向。算法应用了“通信场景识别”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声音判断佩戴者大致处在什么场景,再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风声很大的地方,算法倾向于降低风的噪声;在听音乐的场景下,算法会保护音乐本身的听感。

当然,它也有些短板。在深圳,我常去嘈杂的肯德基里买炸鸡。服务员常常在1米外对我说话,这样有一定距离的人声,它的还原效果相较进口助听器就略有不足。

这么说吧,嘈杂的室内环境中,进口助听器和“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各有优劣。戴着进口助听器在肯德基啃炸鸡,邻桌的交谈声我听得格外清晰,桌椅碰撞的声音也因此清晰,让人烦扰。戴着“天籁”在肯德基,声i音更舒适,但人声效果略逊一筹。

也许,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平衡“降噪”和“人声”,是个国际难题。近几年,AI技术的发展,兴许会给国产助听器行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次佩戴“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验听”环节。所谓“验听”就是估测听力受损的分贝。

App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播放不同赫兹的音频,每听到一声“嘀”,我就点击一下App上的红点。i

三年前,我在医院验听时,过程与此类似。那时,医生让我戴上特制的黑色耳机,坐进隔音房,听到“嘀”一声,便按下手中的仪器。早上10点挂号,拿到听力报告已是中午12点。

用助听器App的验听功能,不用去到医院,耗时只有几分钟。三年前,我的验听报告上写着:左耳听损为85分贝。这一天,用这款App测出来的听损程度是75分贝,和医院的报告相差不大。此外,App上还有更多详细参数。

听力保健在国内普及度很低。一些人认为,“人老了自然就听不见,无需干预”;也有人认为,“单侧耳聋的人无需干预”。

小时候,我也受到过这样的对待。

我小学闺蜜的母亲是个医生,12岁那年,她建议我到广州较好的耳鼻喉科做个详细的听力检查,再戴个助听器。那是我12年来第一次听到“及时佩戴助听器”可以保护听力的说法。

软磨硬泡两年后,14岁时,父母终于开车载我到广州做了一次详细的检查。在那里,医生和我详细地科普如何保护听力:不要戴劣质耳机、少去噪音场所,少熬夜多休息,及时佩戴助听器等等。

那时的助听器,体积比现在大一倍。父母看了看医生推荐的助听器,一口回绝:“戴上去,岂不是让人知道她是残疾人?”

14岁那年,父母拒绝为我购买助听器。大学毕业几年后,我经济独立了,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款助听器。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社会对医学的科普日渐完善。我在深圳的社康里常常能看到有关“高血压”、“糖尿病”的宣传,却几乎看不到有关听力保健的宣传,也鲜少见到线下的助听器门店。在银行办理业务时,我总能注意到一些表情困惑、反复提问的老人——他们的耳朵里没有佩戴助听器。

哪怕在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也不是每个医院都可以帮患者做完整的听力检查。更不用说身处偏远地区的听障群体,他们无法接触听力检查,更无从得知佩戴助听器的重要性。

如果“天籁行动”的模式可以推广,也许可以帮助更多群体。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听障人士,他们可以触达更惠普、高效的验听方式和便捷的验配方式。

当然,除了知识普及度,价格也是影响听障人士使用助听器的关键因素。质量较好的进口助听器,单个价格一万起步,相当于一个LV包。一对助听器,则要把价格再往上double。

几年前,我在医院购买助听器,一位老人和我一同做听力检查。检查结束后,他打听了一下助听器的价格,眼神立刻黯淡下来。医院当时给我推荐了两款助听器,一款1.6万。另一款价格高达4万,属实把我劝退——我只能买得起1万多的那款。

贫困、偏远地区的人们,又如何能够负担得起万元以上的助听器呢?

我也获悉,在今年9月25日的国际聋人日上,为了能够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听障老人,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等相关方还启动了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买一捐一」公益救助活动。我也去京东官网看了下售卖价格,目前的单台为2880元,远低于市场上常见的进口助听器。从我短短数十分钟的个人体验看来,它已能达到目前进口助听器八成的效果。

在腾讯大厦,我还听到许多与“天籁行动”有关的小故事。

为了让农村的听障老人能够听到悦耳的搓麻将声,“天籁行动”团队特地采集了麻将声并进行优化。据说,有位老人佩戴助听器后,听到麻将声时,感动得流出了眼泪;还有老人听到时钟上秒表的声音后,激动地抱住工作人员…

2020年开始,腾讯就把用腾讯会议的天籁AI技术应用于辅听设备性能场景的研究,联合国内人工耳蜗厂商诺尔康率先发布了量产级AI人工耳蜗产品,帮助国产人工耳蜗的语音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了40%。今年,天籁AI技术又应用到了用户技术庞大的助听器产品中。

科技向善的含义正在于此。如果在助听器领域能够有一款质量较优、价格适中的产品,对类似我们这样的听障群体而言,是个福音。

自幼便单侧耳聋的我,很幸运。小学因而听力不佳而烦恼时,同桌这样安慰我:“长大以后,科学技术发达了,你一定能听见。”还有个患白内障的女孩对我说:“没关系,我们都一样。残疾二人组,也挺有意思的,不是吗?”

高考时,班主任为我安排了专门的座位参加英语考试。

他们的善意,一直支持着我成长。正因他们的“善意“,左耳重度听损的我,没有因为“障碍”过分自卑。

是的,长大后,我真的听见了,虽然只是“一点点”。我想把这种善意,传递给更多的障碍人士。我希望,你们都能听见。

责任编辑:复兴网公益

上一篇:数字公益慈善与数字减贫论坛在乌镇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2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