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网络 • 正文

AI Copilot:重新理解人机合作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复兴网网络

AI Copilot正在逐渐入侵我们的生活,但不少人可能还不清楚究竟什么是AI Copilot。这篇文章里,作者就对AI Copilot的本质、AI Copilot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案例,以及如何将AI Copilot与产品、与个人融合等内容做了解读,一起来看。

是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悄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AI真的来了! 就在几个月前,ChatGPT的爆红,让我们意识到,AI已经开始深深渗透到人类世界的方方面面。而在此之前,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一场无声的变革已经开始了。

那就是,AI Copilot安静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什么是AI Copilot?它将如何颠覆我们对工作和生活的认知?本文将为你揭开这层迷雾。

为了不在技术变革的潮流中落伍,我们有必要提前理解AI Copilot,并主动拥抱变化,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吧!

Take Away:

  1. 理解AI Copilot的本质
  2. AI Copilot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案例
  3. AI Copilot融入到产品和个人的方法

一、New Bing如何理解AI Copilot

我们从微软的New Bing发布会开始说起。

今年3月份,微软CEO纳德拉在New Bing发布会上,诉说了AI帮助印度农民的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用印地语说话,表达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想法,他是如何听说一些政府项目的,并想申请他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的补贴。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提示查询。这项技术做得很好。

“你应该去这个门户网站,填写这些表格,你会得到你的补贴。”

农民回复说,听着,我不会进入任何门户。我不会填写任何表格。你能帮我吗?他(AI)做到了。

该模型已使用GPT和此语音识别软件对印度政府的所有文件进行了培训。因此,基本上有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真正帮助印度的农村农民试图获得政府计划。

这些东西是几个月前OpenAI和美国西海岸的人们开发的,被当地的开发商用来对农村农民产生影响。看到这一点真是太棒了。

纳德拉推出整合了AI的搜索引擎New Bing:

在未来,所有的计算机交互都将由一个代理来帮助你,我们将拥有副驾驶员(Copilot)的概念:

注入AI的下一代搜索和浏览,并将其组装为一种集成的体验,我们将把搜索引擎,网络浏览器和新的聊天体验重新想象成我们认为是您的副驾驶网络。现在,副驾驶是一个关键的词,因为我们相信人工智能的赋权性质!

2)不仅是搜索:搜索不仅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可以是一个创造信息的平台,它可以帮助用户发现新的知识、灵感和可能性。

因此,微软利用了AI,让搜索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服务,例如帮助用户创作一些内容,如诗歌、故事、代码、歌曲等,或者帮助用户优化或改进他们已有的内容。例如,如果用户想要写一首诗,微软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关键词或主题,为用户生成一些有趣和有创意的诗句,或者帮助用户修改或完善他们已经写好的诗句。

4)支持生成内容:微软认为,搜索不仅仅是一个展示信息的界面,而是一个生成信息的引擎,它可以让用户利用搜索引擎的强大计算能力和丰富知识库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内容。因此,微软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让搜索能够支持生成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内容,例如图像、音频、视频、文本等,并且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和偏好来调整内容的风格和质量。

例如,如果用户想要画一幅画,微软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描述或示例来生成一幅画,并且能够让用户选择画风、颜色、细节等参数。

之所以New Bing需要AI Copilot,思考路径是:

在搜索的整个过程里面,大约有40%的时间用在点击搜索链接、点击后退上面。

反应了很多的时间我们浪费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搜索这项技术,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生改变了,我们在输入框里输入Query查询词,引擎返回搜索结果列表给我们,在《ChatGPT很火,它能取代搜索引擎么?》里,我有写过一个理念:

用户搜索是为了获得结果。

当前的搜索,对于简单结果是可以很好处理的,比如:导航、天气、股价.

但是对于更加复杂的事情,比如在本文一开始就列举的:我想写一篇AI Copilot的文章,该怎么写?

搜索引擎是没有办法很好解决的。

或者说:给我推荐北京文化五日游,并且品尝到当地特色美食,花费不要超过2000元;

这样的内容,我们会去小红书找笔记。

ChatGPT之后,AI具备了理解和创造的能力,将它整合到搜索引擎内,无疑是一个具备想象力的事情。

从用户需求出发,AI Copilot是基于对用户搜索行为和意图的深入分析而设计的,它能够理解用户的语境、情感、偏好和目标,从而提供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搜索结果和建议。

New Bing把自己从原有的工具,升级为了服务!

二、AI Copilot的应用场景和价值

说几个AI Copilot的应用案例:

《会读:AI帮你快速做读前筛选》里,你会发现,会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对待读文章做摘要,节约内容选择的时间,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使用微信扫码,直接开始尝试体验,把文章转载给它就行了。

《AI时代产品新范式9:心光App》里,我们可以看到,日记这个古早的需求,在AI时代可以享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温度。

《你的工作学习AI助手:通义听悟,如何通过AI能力颠覆飞书妙记?》里,音视频文字提炼和总结,AI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

《AI系列06:Midjourney和Discord互相成就》 里,Midjourney也成为了设计师们使用AI辅助绘画的首选。

还有像《Bing+GPT,打造全新的搜索体验》《妙鸭9.9元收费背后:解析AIGC产品的商业本质》 ,等等,都显示了AI Copilot的意义。

所有需求,都可以用AI重新思考一遍。

从上面的几个产品的介绍可以看出,AI Copilot的应用场景和价值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它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个性化的、多模态的和互动的体验,帮助用户实现他们的需求和目标。

对于Co-Pilot植入产品,我们在下一节继续展开:

三、AI Copilot的产品原理

Dario Amodei是Authropic的创始人,也就是Claude背后的公司。他在一次访谈中说:

AI 要想变得更加高效,首先要能帮助人类提升人类自己的生产力,然后再逐渐达到人类同等水平的的生产力。

我们抛开AI究竟在哪一年进展到AGI的程度,当前阶段,AI已经完全可以嵌入到咱们的工作生活流中,实现AI Copilot了:

使用大模型基于GitHub的海量代码进行针对性训练,然后提供服务,帮助私有代码部分更好的完成工作。

和现在炒的沸沸扬扬的AI Agent不同,AI Copilot更加实用,当下Right Now就可以快速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在《AI时代创作核心竞争力:看他如何与Claude深度结合,进化内容生产力(5千字干货!)》 一文中,我详述了自己是如何把Claude严密的整合到内容创作流程中去的:

综合看下来,我们会发现,AI Copilot的机制是:

AI需要人类发起请求,随后快速进行响应,人类获得响应后,可以继续推进自己原有流程,也可以继续和AI进行交互。

可以看出,AI Copilot实现的核心是人机交互与协同。需要具备的能力至少有这么几点:

1)理解用户意图

AI需要准确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意图,才能够恰当的做出响应。这也是在NLP(自然语言处理)发展到GPT3之后才开始发生的质变,使得AI Copilot变得切实可行的核心原因。

2)生成个性化响应

基于理解用户的意图,AI使用生成模型(比如ChatGPT等)来产生针对性的回复,这些回复需要个性化,比如心光就会通过选项的方式,使得AI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来做针对性的个性化回应。

4. 输出内容的开放程度

如果AI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自主控制生成,是比较适合Copilot的,比如WPS AI、Notion AI等等,都能够非常好的辅助内容生成。

5. 商业需求

增加AI Copilot之后,产品是否能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提升核心指标。

Q:您如何考虑将其货币化?

纳德拉:上次我检查软件时,搜索是地球上最赚钱的类别。因此,我只需要多几个用户。我竞争的其他人必须保留他们所有的用户和所有的毛利率。所以没有对新存在收费的计划。

在一次访谈中,主持人询问纳德拉,是否会有明确的收费机制,答案是否。说的很清楚,Bing的主营业务是搜索,只要有更多的用户来使用Bing,就能赚回来,获得了GPT4加持后,Bing就获得了足够的差异化优势。并且Chat和Search是结合得很紧的:

退一步说,不追求爆款,高频和高质量完全可以兼得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翻一下我的AI主题,这个月15天里我更新了6篇AI的长文,写到了没有选题-,-

六、总结

当AI Copilot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该拥抱还是警惕?

答案应该是很明确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首先,AI Copilot实际上是信息时代个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它解放我们从重复劳动中,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其次,正确使用AI Copilot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它是知识工作者的外脑和助手,能够协同共生,而不是替代人类。

最后,要主动拥抱AI时代。因为技术将不会退缩,抵制技术进步的人终将被淘汰。我们需要积极掌握使用AI的方法,提升自身竞争力。

AI Copilot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深化,但方向已很明确——它将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智能化。

所以,不妨先一步开始使用AI Copilot,你会发现它带来惊喜的!

专栏作家

Super黄,微信公众号:Super黄的念想,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于深度产品拆解+商业分析。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