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银行 • 正文

在竞争中壮大:金融业与“世”俱进对外开放不断提速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复兴网综合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这样一件物品——一柄长32.2厘米、宽10.5厘米、厚6.3厘米的木槌。

  正是这柄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木槌,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

  时间回溯到2001年11月10日。那一天,在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宣布通过《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木槌敲击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槌定音。

  一转眼,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20年。这20年间,中国切实履行承诺,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此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业也在新一轮对外开放浪潮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有这样一组数据,让你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的变化:在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货物贸易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1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11位上升到第2位;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位。

  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也推动着金融开放向纵深推进。

  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外资金融机构开始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中资银行。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政府逐步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在客户、业务和地域方面的限制,给外资银行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

  自2004年开始,先后有一批外资银行积极参与到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中来,同时,也有一些外资银行入股了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迎来了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第一次高潮。

  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恐慌,也让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脚步暂时放缓,但我们对外开放的决心始终未变。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国际金融市场趋于再平衡,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再次加快。”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2014年末,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外资银行主动实施进一步的开放措施,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外资银行准入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条件,为外资银行设立运营提供更加宽松、自主的制度环境。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大幅度放开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自此,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再次提速。

  加入世贸组织20年,我国不断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金融业也在这个过程中随之面貌一新。金融领域的开放,特别是银行业的开放对我国金融深化发展、提升金融市场效率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竞争中实力不断提升

  在今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1年度世界银行1000强排名中,我国内地共有144家银行上榜,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港股01398)、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港股00939)、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港股01288)和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更是牢牢占据了榜单前4名的位置,并已经连续数年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然而20年前的情况,与现在却是大相径庭。2001年和2002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榜单的前10名,均只有工行一家入围,分别列第7位和第10位;2003年,前10名当中更是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内地的银行。

  那时候的中国银行业,正经历着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据原银监会的数据,200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7.64万亿元。而到了202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达到319.7万亿元。

  不到20年的时间,10倍以上的增长,我国银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从困境中走出来,不得不说,中国银行业赶上了扩大开放这个好时机。

  提到中国银行业的涅槃重生,就不得不提那场开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在《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一书中,是这样记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即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2003年至2010年这段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过程,也是史无前例的创造性改革,为世界提供了市场化转型改制的成功范例和宝贵经验,完全可以载入世界金融史册。”

  “从商业银行改制、转型开始,到后来上市,这个过程正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中国GDP的增长速度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的高速发展,当然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许多好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首先就是融资需求的旺盛,这也推动了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在此过程中,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始终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近年来更是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以内。

  与此同时,银行业自身的改革释放了活力,提升了管理效率。在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进程中,也建立起了银行的公司治理体系架构和经营管理制度。随着监管体系的日益成熟和完善,银行业在不断规范的管理当中,自身能力得到迅速提升,风险防控水平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效率也逐步提高。

  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发布了2021年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GYROSCOPE)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171家参评银行整体资产质量改善,资本补充能力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均在14%以上,城商行资本充足率也达到了13.45%。

  把握未来对外开放发展新机遇

  “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11月4日晚,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的三个“不会变”,再次向世界发出开放最强音。

  从广交会到进博会,从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外资企业“引进来”,从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到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处处都有金融业的影子。

  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扩大开放的举措,在政策的支持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已经成为未来扩大对外开放的主战场。

  作为支持对外开放的金融主力军,银行业的下一步棋应该如何落子?

  “对银行而言,关键是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能、新特征,为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差异化、高效精确的政策支持。”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专家认为,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区域金融协同发展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围绕各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加大授信投入,并根据各城市群产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完善区域联合授信、异地担保等机制,建立一体化授信体制。”李佩珈说。

  同时,银行业需要主动强化差异化服务,推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强化产业协作是各类城市群战略的重中之重,这要求金融机构要围绕各区域产业定位的不同,更加突出差异化和精准对接。”李佩珈说。

  开放是各区域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开放的策略和路径各有不同。银行业要抓住各地的开放机遇,做强、做优跨境金融服务。李佩珈表示,金融机构要针对各区域开放策略和路径的不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跨境金融服务。

  以上海为例,当地集聚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未来在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等业务方面将得到更快发展。专家建议,银行要根据这一特点,加快跨境金融、离岸金融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壮大。

复兴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复兴网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