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安徽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寻梦和美乡村 马畈起“新范”】那间屋 高山村落的“空间革命”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复兴网安徽 发布时间:2024-01-10
摘要:马畈村“一宅两院”民宿。(岳西县石关乡供图) 2023年12月21日,马畈村村民吴空仓家的农房正在进行改造。 本报记者 方 舢 摄 2023年12月17日至22日,安徽日报“寻梦和美乡村”全媒体报道组,来到岳西县石关乡蹲点调研采访。从当年人口外流的“空心村”,变成如今流量

马畈村“一宅两院”民宿。(岳西县石关乡供图)

2023年12月21日,马畈村村民吴空仓家的农房正在进行改造。 本报记者 方 舢 摄

2023年12月17日至22日,安徽日报“寻梦和美乡村”全媒体报道组,来到岳西县石关乡蹲点调研采访。从当年人口外流的“空心村”,变成如今流量不断的“网红村”,马畈村上演的山乡“蝶变”,正是我省建设和美乡村的生动缩影。我们聚焦“一间屋”的升级、“一块田”的改变、一群人的力量,讲述马畈村的故事。

“开门便是山、出行便是岭,三月桃花雪、四月柳叶霜。”这首在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口口相传的民谣,道出了该村高山、高寒的地理特征。

高山、高寒,不是农业生产的天然沃土,一度制约着马畈村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研究发现,有明显证据表明,自然地理因素可能导致“空间贫困陷阱”。而马畈村所在的大别山区,正处于这样的“陷阱”之中。

“但是,马畈人善于把‘最大劣势’变为‘最大优势’,是用有限资源做增值文章的典范。”岳西县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戴平说。

不认命的马畈人,何以转动命运的齿轮?

破解“空间之困”

“楼上有酒店般的住宿环境,楼下有原生态的乡里乡情。这样的民宿体验,对我来说还是头一次!”1月6日,在石关乡大别山滑雪乐园嗨玩一天后,池州游客徐昱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在马畈村“一宅两院”,安放一天的疲惫。

从村民向外跑的“空心村”,到游客慕名来的“网红村”,马畈村的逆袭,并非一蹴而就。

2021年,刘伟接任马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在摸排家底的过程中发现,村里发展面临较为尴尬的“空间之困”——

一方面,村民靠种茭白致富,纷纷盖起“茭白楼”。但茭白种植有季节性,农闲时,村里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不到户籍人口的一半,因此留下大量闲置农房。

另一方面,山区土地本就稀缺,村子还位于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指标短缺,只有几间校舍和一个广场可供改造,招商引资来的10个项目,其中9个都难以落地。

一闲一缺之间,如何破局?

一句“夏天喝稀饭不淌汗”,让马畈村所在的石关乡,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旺季常常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石关乡乡长胡熠当时统计,该乡民宿客房缺口约2000间。

近年来,除“清凉经济”,石关乡“冰雪经济”也风生水起。村民打开家门办起的农家乐,难以满足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民宿产业品质提升箭在弦上。

这给了马畈村弯道超车的机遇。

为利用闲置农房改造精品民宿,乡、村两级干部经过多方考察调研,碰撞出一个被称为“一宅两院”的民宿模式。

在此模式下,村集体成立运营公司,租用村民闲置农房,按照楼下村民、楼上旅客的思路进行改造并运营管理。同时,楼上还增建院落一般的观景平台,形成楼下楼上“两个院落”。

租用和改造都要花钱。刘伟坦言,茭白种植富民不富村,单靠村里的财力,一户农房都改造不成。直到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注入,这盘棋才逐渐走活。

“把衔接资金的分配使用,向乡村旅游项目倾斜,当时在全省还没有先例可循。”胡戴平介绍,县里边论证边实践,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

既有“闯”的精神,又有“创”的劲头,还有“干”的作风,在岳西县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一场以“一宅两院”为支点,在高山村落进行的“空间革命”,就这样拉开帷幕。

呼应“皖西大屋”

民宿的本质,究竟在“民”还是在“宿”?

民,强调的是主人文化;宿,强调的是居住体验。这个在民宿行业内部颇具争议的话题,背后反映出民宿混合公共性与私密感的空间特色。

而“一宅两院”的建筑精髓,恰恰是对公共性与私密感的巧妙平衡。

在马畈村走访调研时,安徽农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师们发现,该村村民所建农房,多为上下两层结构,于是便因地制宜,设计一条外挂楼梯,有机分隔民与宿的空间。

“这种设计使空间隔而不断,叫作‘弱分隔’。”从浙江莫干山返乡就业的民宿管家储超说。

储超解释,外挂楼梯虽然分隔“一宅”,但是楼上楼下“两个院落”构建彼此照看的开放空间,让主、客之间既不互相干扰,又能互相交流。

“一宅两院”,各生欢喜。这背后的设计逻辑,与储超在马畈村供职的地方,以“皖西大屋”为蓝本建造的民宿清溪行馆遥相呼应。

“皖西大屋”,是皖西南地区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地处高山、濒临林区,多以家族作为建筑单位。

在宅院形制上,“皖西大屋”围绕一个核心,如细胞分裂般展开,以天井、庭院穿针引线,兼具独立与开放的空间张力。

建筑师贝聿铭曾说,建筑是生活的镜子。当人们把目光投注在建筑物时,可以感受过去的存在与地方的精神。

2017年,40岁的李叶龙,从浙江温州回到马畈村,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历时3年,把自家祖宅,改造成融合“皖西大屋”的民宿清溪行馆。

“以前流行‘下海’,现在流行‘下乡’。”20多年商海打拼的经历,让李叶龙敏锐地感知:乡村,是一片可以继续追梦的广阔空间。

“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前年,李叶龙当选岳西县民宿协会首任会长,他认为,以当代的材料与设计手段,复兴乡村中的人文生活,是和美乡村建设中,彰显徽风皖韵的内在要求。

“宜居”也能宜业

一栋农房,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产业空间。这是过去的马畈人,几乎没有想过的事情。

2022年3月,一个普通的夜晚。当刘伟第一次在马畈村黄屋组召开的动员会上,提出“一宅两院”这个概念时,质疑声立刻如潮水般向他袭来。

“这样搞,到底能不能挣钱”“万一改烂尾了,算谁的、找谁去”……面对村民们的疑问,刘伟摆政策、讲道理,一一耐心解答。

当晚11时许,在老支书吴烈勇的带头支持下,黄屋组25户参会村民中,15户决定报名试试。

截至目前,马畈村已有7户农房完成改造并分批投入运营。刘伟算了笔账:自2022年底以来,“一宅两院”综合营业收入4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9万多元。

村民也尝到了“甜头”。

吴烈勇家的农房,总面积300平方米,但只有老两口长期居住,于是拿出其中180平方米改成民宿。

在这之后,吴烈勇家每年至少多了2笔收入:一笔是民宿补贴资金,15元每平方米;一笔是营业额的分红,拿总数的20%。2笔收入加起来,差不多有3万多元。

像吴烈勇一样,除增加收入外,7户参与“一宅两院”的村民们,生活也都迎来新变化。

吴启南老两口,再也不用担心自种的蔬菜烂在地里。“一宅两院”带动“后备厢经济”,村里有机的高山蔬菜,成了城里人眼中的抢手货。

刘南秀老两口,从此告别出门一脚泥的日子。民宿改造的同时,也在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人居环境整治。

更重要的是,村集体成立“一宅两院”旅游开发公司,统一民宿风格设计、施工标准、运营管理,也给了回村的年轻人施展拳脚的一方天地。

刘文文今年33岁,是家里的独生女。回村前在北京读工商管理,现在担任“一宅两院”民宿管家。

每天,接单、派房、文宣等工作,都让刘文文倍感充实。她打趣称,自己现在管理7户“一宅两院”,就像村里“连锁民宿”的职业经理。

“对一座村庄而言,有人气就有希望。”在刘文文看来,乡村在治愈城市,城市又何尝不在丰富乡村?城乡经由民宿这个平台对话,拉满双向奔赴的“情绪价值”。

农房变客房、农民变管家,田园变公园、乡村变景区,宜居又宜业的马畈村,正在从理想照进现实。回村这条路,刘文文觉得没有走错。

回归“村民主体”

从岳西县,到石关乡,再到马畈村,县、乡、村三级干部,都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一宅两院”目前以政府投资为主要动力,尚且处在示范引领阶段,未来必须撬动社会资本、回归“村民主体”。

“目前,村集体与村民签订20年‘一宅两院’经营权。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人看到,这种模式在乡村的可行性,最终调动更多资源,共同发展‘一宅两院’。”刘伟说。

石关乡党委书记王业节,举出更具象的规划。比如,探索实行“三个免费”,政府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免费配套基础设施、免费开展培训,村民自筹资金进行民宿改造,达到验收标准之后,再按一定标准奖励。

从村里带着干,到村民自己干,不得不说,这种政府先期参与引导、再慢慢退出的打法,颇有乡村振兴版“合肥模式”的味道。

于“困局”中开“新局”。

事实上,“一宅两院”,也正把马畈村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小村庄,推向担负更大使命的历史舞台。

岳西县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王跃进介绍,去年以来,该县以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引领,规划“五大片区”,构建“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乡村建设新格局。

其中,“大石关”片区以石关乡为核心,探索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而马畈村又处于石关乡的核心区域,被赋予打造“一宅两院”策源地的任务。

“近两年,《安庆市乡村民宿促进条例》《岳西县规范和促进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出台,为进一步优化民宿发展环境提供有力支撑。”岳西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赵志文说。

如今,“一宅两院”也正走出安庆市,复制推广到我省其他区域。

去年7月,合肥市庐江县召开发展“一宅两院”大众民宿工作推进大会。会议明确指出,要学习岳西县等地的先进做法,发展“一宅两院”大众民宿,全力支持群众参与。

今年1月,由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以“一宅两院”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将在北京大学举办。从一域到全国,属于“一宅两院”的想象空间,正被无限放大开来。

( 本报记者 方 舢

责任编辑:复兴网安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