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贵州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产业发展多点开花 村民返乡信心十足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复兴网贵州 发布时间:2021-12-30
摘要:编者按: 团结村(原草王坝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曾因严重缺水,只能种植耐旱的苞谷,粗硬难咽的苞谷沙饭成为当地人常年的主食,这里也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 59年前,大队长黄大发开始带领数百村民,日复一日钢钎凿、风钻敲,历时36年,在峭壁

  编者按:

  团结村(原草王坝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曾因严重缺水,只能种植耐旱的苞谷,粗硬难咽的苞谷沙饭成为当地人常年的主食,这里也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

  59年前,大队长黄大发开始带领数百村民,日复一日钢钎凿、风钻敲,历时36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9400米的天渠”。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使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

  59年后,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团结村以“大发精神”为引领,向高山深谷再次“叫板”,修路架桥、发展产业,建学校、搞旅游。乡间路网纵横交错、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蜕变成蝶”的团结村处处洋溢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被列入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水来了、路来了、人来了、幸福来了……踏着时代前行的节拍,一个属于团结村的新故事正在续写。

  团结“新传”,锦绣“黔”程。

  水来了、路通了,基础设施建好了,发展问题摆在了团结村面前。

  如何筹措资金,上什么样的项目,发展什么产业,都是摆在团结村面前的一道道坎。

  2017年4月,响应政府号召,中天金融集团以项目部的形式入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用实际行动助力贵州决战脱贫攻坚。

  依托“乐耕甜”品牌,中天金融在团结村充分发掘本土优质农特产品,进行全面的产业升级。依托大发农业公司,带动村民发展生态猪养殖、中华蜂养殖项目,优质水稻等种植项目。

看到了返乡创业的契机,在广东的徐开兵回到团结村,开始养殖中华蜂

  家乡的发展让在广东打工的村民徐开兵看到了返乡创业的契机。2018年,在中天金融的帮扶下和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徐开兵养殖了30箱中华蜂,当年就挣了5万元。

  尝到了甜头,2020年,徐开兵将养蜂规模扩大到了130箱,收入也随之翻番。

  依托“大发渠”,中天金融还出资(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大发渠”估值入股)成立了大发旅游发展公司和农业发展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社员”等合作模式,将团结村打造成热门旅游景点,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培训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公司收益的80%反哺给团结村。

  民房变民宿,乡村变景区。

  几年过去,如今的团结村,民宿、露营、漂流、农旅基地等旅游项目陆续入驻,彻底改变了这个身处黔北崇山峻岭中的小山村;周围的十几栋民房,也被改造成了星级标准的民宿,村民不仅可以拿到旅游公司的租金,同时在公司上班还有收入;还有的村民将房屋改造成乡村旅馆和农家乐,目前全村仅乡村旅馆就有4家,农家乐有15家。

民房变民宿,乡村变景区

  团结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海拔从580米到1725米,气候呈现垂直差异,如果规划不好,对收成影响极大。

  于是,团结村村支两委经多次走访调研,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并按照海拔高度和地形特点精心规划,团结村确定打造三个特色产业带:海拔1300米以上发展方竹笋、养蜂产业带,800米至1300米为中药材、高梁产业带,800米以下打造“稻+”、经果林及畜牧产业带。

  村支书王朝海曾说,团结村有“三块地”,“一块地”种方竹笋、养蜂,“一块地”种中药材,“一块地”种水稻、水果和发展畜牧,这是优化产业的结果。

  目前,团结村已发展生猪8300头、肉牛2500头、中华蜂1000余箱,种植精品水果5100亩、方竹笋3160亩、中药材(瓜蒌)450亩,发展辣椒、高粱等产业4400亩,全村产业发展实现了“多点开花、全面结果”的良好效果。

团结村的产业发展实现“多点开花”

  “不仅养蜂,我还自己看书学习,摸索种植了10多亩红心柚。”在外务工多年返乡的徐开兵找到了大展拳脚的事业和称心如意的生活方式。

  在他看来,回到家乡,收入不比城里低,节奏没城里那么快,空气质量和周边的环境还比城里好。

  在团结村,像徐开兵一样回乡创业的还有很多。

  “团结村的日新月异吸引着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过去全村有2900多人外出务工,现在只有1300多人,村民回来了!”王朝海告诉记者。

  在政府的引导和爱心企业的帮扶下,越来越多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返乡创业人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闪亮登场,成为团结村各项产业发展的“领舞者”。

  “家乡基础设施条件变好了,发展更快了,政策更活了……”徐开兵说,家乡的种种变化,让他们这些返乡创业的村民增强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责任编辑:复兴网贵州

上一篇:高速通到家门口 村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中国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中国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复兴时报社 © 2014-2021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