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山东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寒战”海星!火热抢购!打响蛤蜊保卫战!记者实探红岛渔港码头

来源:半岛新闻 作者:复兴网山东 发布时间:2022-02-18
摘要:“寒战”海星!火热抢购!打响蛤蜊保卫战!记者实探红岛渔港码头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王洪智 刘玉凡

  美丽的色彩,五角星的外形,看起来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近日,胶州湾海域的海星卷土重来。2月17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胶州湾海域的海星吸引了不少客商前来采购,严寒没有打消他们抢购的热情,被称为“海星王”的辽宁客商一次采购了5000斤。潜水员们冒着严寒,下水捕捞海星,保卫蛤喇和海蛎子等贝类。随着气温转暖,海星数量很可能增多,红岛渔港码头的渔民们已经未雨绸缪,提前打响了蛤蜊“保卫战”。

  两小时八条船靠岸,商贩们排队等海星

  2月17日中午11时30分多,没等第一艘船靠岸,收购海星的商贩就赶到上岸点,摆上成排的塑料筐,等待海星的到来。十多分钟后,第一艘渔船缓缓靠岸,商贩将塑料筐扔到船上,船上工人用锨将海星转移到岸上,称重后装车。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第一辆小货车便装满海星。小货车离开后,一辆大箱货赶紧停过来,接力收购海星。记者注意到,为了尽可能多的收海星,车上装了满满一车塑料筐,此外还有很多泡沫盒。“先把塑料盒装满,之后装筐子。”

  一个小时内,接连有3搜船靠岸,每艘船上的海星在几百斤到上千斤之间。“现在温度低,海星活动少, 别看堆在船上不多,但是压得很实,比目测的重量重多了。”一名渔民告诉记者。他们是当天早上七八点钟出的海,前几天也一直出海,基本是中午12点左右回来,捞上来的海星数量也不稳定,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一点。

  中午12点45分,又有两艘渔船陆续在另一位置靠岸。因眼前渔船上的海星卖完,商贩们提着几个筐子赶过去,抢着收购海星。记者统计,在两个小时内,共有8艘渔船靠岸,因气温低,当天中午捞上岸的海星数量不算大,有些商贩迟迟没有收满车。据养殖户估计,今天出海捞海星的船得有十余条,商贩们继续在码头等待。

  “今年海星销售很好,价格也比去年好,去年四五元钱一斤,现在六七元钱一斤。很多商贩抢不到海星,只能白跑一趟。”一养殖户说,目前码头上较大的收购商有七八家,去年海星泛滥时,这些收购商都曾来过。

  “海星王”初十来抢货,一年全国销售数百吨海星

  随着一条条渔船靠岸,码头开始热闹起来,一辆辆货车驶到岸边,这些靠岸的海星早已被客商们订购一空。记者注意到,相比于码头小市场摊位上的海星,刚上岸的海星个头要大,颜色也更加饱满。

  在众多前来采购的客商中,辽宁丹东客商王先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从中午12时许,他和妻子就来到码头忙活采购,一个多小时时间里已经采购了5000多斤海星。“大年初十我就过来干了,基本上每天四五千斤。”王先生介绍,每天收上来的海星,他都会自己加工、自己销售。在王先生看来,海星无论大小都有很大的用处,其中,小的可以做药材,大的可以用于烧烤、海鲜大咖和日本料理等。

  王先生透露,他干海鲜行业已经十几年了,一开始做各式各样的海鲜。后来他发现,客户对海星的需求量比较大,为了回应广大客户的要求,他和家人开始专注于做海星的批发。“我把微信名都改成了相信自己‘海星王’。”王先生笑着说道,他常年全国各地跑,和海鲜打了很多年的交道,对胶州湾海域的海星赞誉有加, “可能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胶州湾的海星比别的地方口感要好,细品有一种更浓郁的香味。”

  在王先生看来,海星全身是宝,不但可以食用,还有药用作用,壳被碾成粉末都能当做药材使用。据王先生透露,他在一年在全国销售数百吨海星。下一步,王先生打算把产业链延长,准备将海星和相关产品往医疗机构推广,争取造福更多人群。

  胶州湾内吃“自助餐”,潜水员是海星“天敌”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刚刚搬运上岸的海星底部,还粘着一些蛤蜊皮。胶州湾海域有养殖的蛤蜊、海蛎子等贝类食物,这些都是海星的美食,胶州湾简直就是海星眼中的“自助餐厅”。专家介绍,海星可以远距离感知贝类释放的氨基酸,能够“轻松”定位“大餐”。“蛤蜊等贝类就像海星的自助餐,它们吃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海星捕食时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包住,最后将猎物吃掉。海星进食的时候,还会分泌出一种黏液,覆盖在海底的泥沙上,导致栖息在沙地的贝类无法呼吸,黏液对贝类有很大的杀伤性,往往是杀死的贝类比吃掉的多,导致蛤蜊成片死亡。”

  “当前来看,海星的天敌就是潜水员,只有通过潜水员的打捞才能减少海星数量,解救养殖区的蛤蜊和海蛎子。”养殖户说。海星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每年春秋两季产卵,它的天敌(一些鱼类)只摄食其幼体,海星成体后几乎没有天敌,一旦长大,将很难对付。海星还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如果将其撕烂扔到海里,其被撕成块的肢体会在短时间内生出触角,变成多只海星。据了解,自去年发生海星入侵后,为确保及时、有效应对,青岛加强了对海星产卵群体和幼体的监测,研究建立海星暴发预警体系。

  潜入冷水“战”海星,4个小时捞了500斤

  在码头采访时,记者注意到每条捕捞船上配备四五人,他们中多数是潜入水中捡拾海星的潜水员,也就是蛙人,他们是目前“战”海星的主力。由于一上午的潜水捕捞,靠岸时他们都已经精疲力竭,将海星搬运上岸后,潜水员们收拾好东西离开码头,回到住处吃饭、休息。

  “下海潜水的感受就是冷,海里的温度五六摄氏,我们要穿上厚厚的棉衣,再穿上潜水服。在船上的人也不轻松,除了做好配合,也要冒着寒风挨冻。今天我们在海上大约4个小时,一共捞了六七百斤海星。”一名潜水员告诉记者,潜水员基本都来自外地,年纪有大有小,年龄大的已经60多岁,年龄小的三十多岁,尽管一天的收入可观,但是与艰辛的付出相比,这份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并不大。

  一位50多岁的潜水员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胶州湾捕捞海星7天了。据其观察,胶州湾内的海星分布不均,但是有蛤蜊的地方,一般海星就多一些,其中不少海星已经成熟,最大的重达八九两。“有时候出去也看运气,找对位置了,一天能捞几千斤还行,运气不好可能空手而归。”潜水员告诉记者,因为天气冷水温低,潜水员下潜几次后没收获,可能就失去信心,早早回来了。

  据介绍,潜水员要懂潜水技术,还要熟知海洋气候、潮流等知识,否则在海底会遇到危险。海底能见度有限,潜水员在几米深的海底匍匐前进。“他们都是多年的从业者,非常有经验,水下和船上的人配合得很好,很安全。”一养殖户说。

  今年海星比往年来得早,海星随潮水进胶州湾

  “去年3月中旬才发现的,今年比去年提前发现了一个多月。这肯定与去年的海星泛滥有关,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再次上演入侵现象。”一养殖户说。据了解,2021年3月中旬起,青岛胶州湾海域部分养殖区出现大量海星,海星主要分布区域种群平均密度达50个/平方米。3月15日,青岛紧急出台措施,允许4月底前渔民在养殖区内通过布设大网目地笼网或使用拖网等手段加快捕捞。经科学处置,胶州湾海星捕捞作业取得绝对性成效。

  “刚开始只有几艘船出海捞海星,这几天出海的船越来越多。现在气温低,海星活动量小,趴在海底不好找,再过二十来天,气温高了,就都出来了。抓海星也要看天气,风浪大的时候也不能去抓。”一养殖户介绍,随着节后工人的返岗,之后出海的捕捞船会更多,更多的收购商也会来到。

  “这些海星属于冷水类,它们原本生活在深海海域,当前胶州湾的水偏凉,这些海星就从深海水域一路过来,现在多数分布在跨海大桥外,听有经验的老人说,海星会跟着潮水,不断往里进。去年秋天还是啤酒盖大小,现在已经长到这么大,有些已经出现海星籽。”

  海星抢手“一星难求”,市民追“星”欲体验赶海

  尽管海星不是人人适合吃,但是随着去年海星成为“网红”,也变成不少市民饭桌上的“宠儿”。岛城不少大厨和市民分享海星的烹饪方法,还有酒店推出海星宴,一个月收入超40万元。

  “海星又来了,我们赶海又有福了,清蒸或煲汤都可以,周末的时候想带着孩子去看看。”市民于女士说,去年海星大军在胶州湾泛滥的时候,她当时带着孩子去红岛码头去购买了海星,周末的时候准备带孩子再去看海星,体验一下赶海的乐趣。

  “看了看根本不够卖的,海星太火爆了,真是一星难求。”2月17日,记者在红岛码头采访的时候,一些市民也闻讯赶来,家住附近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也想购买一些海星,但是海星实在太抢手了都被外地客商订购了,加上当天的天气不好,潜水员捕捞海星有一定的困难,还不够收购商购买的,他们也不好意思去“掺和”了,王先生表示,虽然海星个头很大,但是海星还不是最好吃的时候,等到了三四月份海星成熟的时候,海星会又肥又鲜美,味道可口大人孩子都喜欢吃。

  记者采访得知,目前市场上海星比较少见,在红岛渔港码头上,除了向收购商出售,偶尔也有渔民在码头上向市民游客零卖,大的10多元一斤,小的一元一个。

  声音>>建立机制防患于未然,综合利用“变害为宝”

  记者了解到,对于胶州湾海星较多的原因,有关专家分析主要因为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海星的摄食习性还有天敌生物数量减少。由于胶州湾作为贝类养殖区域,其底播的牡蛎、蛤仔等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环境基础。有科研人员在贝类养殖区做过调查,养殖区内的海星往往很多,但养殖区外就特别少。2007年以及去年胶州湾海星暴发,几乎都是发生在养殖区。2月16日,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在他们眼中海星也很“聪明”,蛤蜊养殖区内海星数量较多,养殖户将海星 “驱赶”后,海星还会在其他养殖区聚集。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海星暴发的问题?青岛市政协委员、国际青年创客基地主任王可锋介绍,海星全身都是宝,前景非常广阔,重要是加以综合利用“变害为宝”,王可锋表示,应建立一定的联动机制,让科研机构将海星治理转化成技术,一般来说突发之前会有预警机制,一旦发生类似情况检测到可第一时间响应,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其价值,研究海星在食物、药物、肥料等领域的价值,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利润,探索一条适合海星治理的路子。

责任编辑:复兴网山东

最火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2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