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山西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欢乐中国年 地道山西味】感受三晋大地最炫民俗风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作者:复兴网山西 发布时间:2024-01-25
摘要:【欢乐中国年 地道山西味】感受三晋大地最炫民俗风,

开心的锣鼓敲起来,喜庆的秧歌扭起来,欢乐的红火闹起来……春节是中国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百姓对新年深深的期许,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活动无疑是人们抒发喜悦与激情的最好选择。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节民俗活动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晋北的旺火到晋南的花鼓,每一幅画面都独具匠心、令人惊叹。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文将为大家展示春节期间三晋大地上的最炫民俗风。

武乡顶灯

  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境内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历经千百年的变迁,已成为当地元宵节以及其他喜庆节日时特有的民间表演活动。

武乡顶灯表演时,表演者剃光头发,脖颈以上的部位要求纹丝不动,与头顶的顶灯连为一体。武乡顶灯所用的道具就是日常吃饭用的碗,里面装上沙土,中间插上蜡烛,再把彩色的纸剪出图案粘贴到碗上,表演时舞者头顶灯碗,双臂在两侧上下摆动,或手叉腰间双肩摆动,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式自由、节奏明快、粗犷刚劲。

武乡顶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独有的化妆形式,表演者无论正对或背对观众时,都会露出一幅或威武,或狰狞,或诙谐的面孔。随着节奏的变化,顶灯表演队形如游龙戏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缭乱,表演步法以传统秧歌舞十字步为主,讲究快跟快上、快进快退,被当地人称为“不拉场”。目前,武乡顶灯已经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怀仁大旺火

  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民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院落门前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等到午夜12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既御寒,又壮观。

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大旺火为最,其已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仁也是我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旺火)保护示范地之一。据悉,怀仁大旺火有四大特点:

一是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二是造型美观。须聘请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三是逐年增高。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四是规模庞大。为了环保和节能,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只垒6座大旺火,其中最大的一座用80吨煤垒成,高达十余米,而且一年比一年高。

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点燃之后,只见红红的火苗从大大小小的孔洞中喷涌而出,红光耀眼、热气蒸腾,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吐出长长火舌,颇为壮观。川流不息的游人们围绕着旺火观看这一年一度的盛况,人们还要正转三圈、反转三圈,表达着内心对未来的希望与祝福。

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其中尤以临县最盛,因此又称“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是古代腊日帷祭活动、春社活动以及汉代兴盛起来的元宵节活动的复合,是原始宗教仪式在民间的遗存。闹秧歌是狂欢情绪酣畅淋漓的宣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显露和释放,是对平常日子按部就班规范性生活的临时突破,是黄土高原上盛大的狂欢节日。

伞头秧歌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歌舞活动,小则百八十人,多则数百人,领队者手持一把用彩绸装饰的花伞,被称为“伞头”。“伞头”既是秧歌队的指挥,又是善于即兴编创歌词的好歌手。所唱的曲调虽然不多,但其唱词却是千变万化,见到什么唱什么,走到谁家唱谁家,所到之处随时皆可见机而唱,唱词都是“伞头”临时即兴编出。在“伞头”的带领指挥下,大家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的才能,是群众性歌舞活动的艺术大展示。

万荣花鼓

  万荣花鼓是流传在万荣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也在河津、浮山、稷山、翼城等县境内流传。由于涉及地区广,又被人们称为晋南花鼓。

万荣花鼓的打鼓动作淳朴、健美,感情豪放。花鼓中,鼓的表演形式分为高鼓(胸鼓)、低鼓(腰鼓)、多鼓(一人身上带6只或7只鼓,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花鼓的伴奏乐器,只用大锣、铜钹等打击乐器,鼓点有“一点油”“紧三锤”“四锤”“流水”等几十种。

万荣花鼓的敲鼓动作灵活多变,大动作中又有许多小动作。比如小点头、勾捶、拐捶等,紧打紧收。而且,花鼓动作与队形不断变化,多用“枣心”“白菜卷心”“龙摆尾”“连环套”等,原地跳时,多用“吸腿单跳步”左右勾脚等。

现在,每逢喜庆佳节,花鼓舞者就会扎起红绸,在头、腰、脚等部位挂上花鼓,随着大锣、铜钹的打击声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动作奔放有力。打鼓者身上绑缚多鼓(5到10只不等),另有几个姑娘打锣,还有一个唱曲者,称为“伞头”。在元宵节前后表演时,还有人掌灯照明,俗称“高照”。

本报记者栗美霞 实习记者李京益采写

责任编辑:复兴网山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