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天津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让绿色成为天然的城市底色

来源:北方网 作者:复兴网天津 发布时间:2022-03-18
摘要:早春时节,渤海之滨,绿意浸染,天津这座城市愈发清新亮丽。天蓝、水清,生机勃发,宛如一幅生态画卷徐徐铺就。人们脸上洋溢的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天津北方网讯:早春时节,渤海之滨,绿意浸染,天津这座城市愈发清新亮丽。天蓝、水清,生机勃发,宛如一幅生态画卷徐徐铺就。人们脸上洋溢的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湾碧水向东流,两岸宏图次第开。2017年以来,天津下大气力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加强污染成因机理研究、关键治理技术攻关,做到精准施策,提高治理实效,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以滴水穿石之功,收标本兼治之效。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天津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光明大道”上阔步向前。

  治出新气象

  ──保卫家园的蓝天碧水净土

  “空气越来越透亮了,春节期间,我在郊外拍出来的星空格外清晰,很出片!”日前,我市一位天体摄影爱好者欣喜地晒出一组星空拍摄图。他说,这几年喜欢天文观测和天体摄影的人多了起来。“朋友圈”里随手拍蓝天白云“晒图”的市民游客也越来越多。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仰望苍穹,夜间能观星,白天可看云。这抹“天津蓝”越发亮眼的背后,与我市坚定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密不可分,离不开锚定“生态环境根本转好”远景目标,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一系列扎实举措。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深化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稳扎稳打逐步落实。去年,我市将行政区域划分为311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明确每个单元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形成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推动构建覆盖全区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破旧立新,是为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过去几年,我市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规划布局调整,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留出总量空间。着力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3家钢铁企业有序退出,保留的4家钢铁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46个园区治理任务全部完成,有力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规划布局调整。推动完成城乡居民取暖清洁能源替代123万户,集中排查整治2.2万家“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

  我市梳理细化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以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实现PM2.5和臭氧协同改善。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王文美介绍说,从2017年起,实施春季扬尘、夏季臭氧以及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等专项行动,分时段、分区域、分行业采取针对性减排措施。

  加强科学监管,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去年,将606家重点排放企业在线监测和6044家一般排放企业环保设施工况用电监控纳入综合管理平台,在污染过程期间实现统一指挥、实时调度。

  蓝天保卫战取得历史性突破,2021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由2017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9微克/立方米,首次步入“30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7年的209天增至2021年的264天;重污染天数由2017年的23天下降到2021年的7天,首次控制在个位数。

  如今海河岸边,已经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呈现出“夏有鱼跃、冬有鸟翔”的美丽风景,像海河这样有代表性的美丽河湖海湾也越来越多,老百姓也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赵文喜说,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需要打出陆海统筹、河海同治、生态修复、风险防范等一套组合拳,12条入海河流污染治理实施“一河一策”,工程化、项目化推进,水质在持续改善,从2017年的“全部为劣”到去年实现“全部消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70.4%,较2017年的16.6%,提高53.8个百分点,实现连续跨越。

  从2017年起,用时近4年,我市全面完成了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形成了“一图一表一报告”技术成果,建立了天津市土壤样品库。去年天津在全国率先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全部实现风险管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达标率达到93.4%;对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守护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

  培育新风貌

  ──呵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

  永定新河是天津北部防洪屏障,由于河口淤积,曾经生物种类匮乏、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确实没想到,短短几年的时间,这里大变样。”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宪斌有时会带着学生到河口西岸附近,采集海水以及微生物实验样本,他亲眼看到,通过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这片曾经是淤泥的海岸带,水清了,岸绿了。

  从以前“靠海不亲海、临海不见海”,到现在市民共享亲海之实、亲海之乐,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给市民游客带来了可见可感的巨大变化。

  野生鸟类与人们的距离也日益拉近了,连续几年,春季来临,我市各主要湿地均迎来大量迁徙候鸟。走进静海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放眼望去,宽阔的湖面与天际相接,鸟儿成群结队飞翔,悠闲自得。据监测,去年春季,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候鸟总数达65000余只。

  为奋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加快生态格局重构重塑,近年来,我市颁布了《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项条例,实施了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等“871”重大生态工程,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机制试点,探索生态空间监管“天津模式”,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我市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山水林田湖草”正在构建优质生态体系。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全市生态共建、生态共享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面积占全市规划总面积的45%,作为全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主战场,自2018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津南区新增植树造林面积6.4万亩。目前,一级管控区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5%,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4%,呈现出了“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大写意生态场景。森林碳汇作用逐步显现,更多群众共享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是不折不扣的惠民利民之举。遍布我市的各大公园已经成为有生活、有生机的城市舞台。

  2018年,水西公园正式开园迎客,成为天津市区最大的城市公园,大水大绿、美观大气的公园景观和林水交融、鸟语花香的宜人风光备受游人喜爱。为市民游憩、文化展示和科普宣传提供了丰富体验。

  此外,我市启动实施“一环十一园”的“植物园链”建设,依托外环线绿带,串联起沿线刘园公园、程林公园等11座公园,涉及东丽、西青、北辰、津南、红桥五个区,面积约46平方公里,形成环绕中心城区的绿色屏障。

  如今,百姓家门口,“小而美”的公园也多了起来。作为城市公园的良好补充,我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中,打造了一批见缝插绿的“口袋公园”,拓展了城市生态空间,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据了解,自2017年至2021年末,我市总计新建绿地2874万平方米,提升改造公园共计130座,面积达1427万平方米,实现了“开窗见景、出门见绿”,积极打造优美自然的生态场景,增强人民群众生态体验感。(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责任编辑:复兴网天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2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