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云南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示范引领 打造美丽宜居幸福新家园

来源:云南网 作者:复兴网云南 发布时间:2023-12-30
摘要:近年来,曲靖市搬迁安置办公室把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移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高质量发展。

  麒麟区小碌碑移民新村

  文河新村一角

  沾益区红瓦房村

  近年来,曲靖市搬迁安置办公室把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移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绩、新成效、新突破。

小碌碑村美丽蝶变

  记者驱车前往麒麟区潇湘街道小碌碑村,随着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硬化路面,穿过一大片茂密的森林,绿树环抱中,一排排青瓦白墙的徽式联排别墅跃入眼帘。

  小碌碑村民杨德荣告诉记者,60多年前,全村依靠传统种植和打渔为生,日子勉强过得去。1958年兴建潇湘水库后,全村经历了3次搬迁,现在来到小碌碑村。他高兴地说:“没有想到我还可以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小碌碑村现有农户43户138人,其中移民109人。新村建设前,由于是后靠安置,老村庄只能依势而建,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布局凌乱、人畜混居,抗震防灾能力差,雨天道路泥泞、出入不便。小碌碑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杨德才介绍,全村党员干部抓住2016年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机遇,多方筹措资金,移民群众积极响应,整村推进移民新村建设项目。

  在新村建设中,小碌碑村明确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完善配套为抓手、整村拆除新建为模式的建设目标,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移民专项资金,整合其他部门和群众自筹资金5000万元,于2018年完成了移民安置点新村79套两层半青砖黛瓦的联排双拼别墅,配套建设道路硬化、亮化、绿化、供水、排水、供电等工程,同步建成了活动场所、红白理事用房等。

  在建好住房的同时,麒麟区搬迁安置部门为小碌碑13户移民提供贴息贷款130万元,支持移民建设家园和发展生产。投入移民资金200多万元,配套完善小碌碑村产业基础设施,吸引葡萄种植企业入驻,助推当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小碌碑村充分利用区位、自然优势,流转土地350亩,种植车厘子、梨、杏、杨梅等优质水果,培育苗木,挖掘优势主导产业,由懂技术、善经营的大户统一种植管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周边大龄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便就业。

  “大伙都盼望过上好日子,我们不仅要让新村看上去很美,还要壮大产业,增添美丽硬实力。”杨德才介绍,这些年大力发展观光水果采摘和绿化苗木产业,小碌碑实现田园变庄园、产品变商品。如今,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4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移民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户均收入超过12万元。

  如今,小碌碑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全村实现了十年信访“零”上访、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零”发生,成为曲靖市“美丽家园·移民新村”的一张靓丽名片。

文河新村“三美融合”

  乡愁美、清廉美、乡风美,漫步曲靖市马龙区文河新村,自然风光与建筑景观融为一体,仿佛置身于山水田园风景中。

  文河新村是车马碧水库9个移民集中安置点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有移民147户639人。村里成立了马龙区第一个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并把“移风易俗、清正廉洁、耕读传家”写入了新的村规民约。

  “投入移民后扶资金500万元,把库区资源保护、乡愁文化、廉洁文化、乡风文明深度融合,新建清风广场,打造‘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升级版。”曲靖市马龙区搬迁安置办公室主任浦仕坤介绍。

  在文河新村建设过程中,马龙区搬迁安置办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风貌,延续了古驿道村落的“双马头墙”文化,同时,还将淹没区老村子里的古树、古石搬到新村,打造了一批清廉树、清廉碑等廉洁元素景观。

  浦仕坤介绍,在文河新村建设中,通过库区资源活用,探索出了“古韵今犹存——乡愁美”“资源焕生机——清廉美”“廉风带村风——乡风美”的“三美融合”模式,让乡愁记忆在岁月更替中历久弥新、清廉文化在耳濡目染中浸润心灵、乡村文明在润物无声中蓬勃发展。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在河里摸鱼,就把鞋子放在这块大石头旁;放牛的时候,我们喜欢在石头旁的大树下乘凉。现在,古树和古石也一起来到新村,继续陪伴村民,还默默地引导我们要恪守本分,办群众心坎里的事。”白塔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家云说。

  66岁的李家文每天都要来清风广场上走一走,看看公开栏、给花草浇浇水、给石头擦擦灰,和几位老朋友在大麻栗树下坐一坐。他说:“搬到新村后,家里干净亮堂了,村庄环境美了,村里的风气也明显好转了。大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中,收入增加了,家家户户的生活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树一“言”,诉说光阴的故事;一石一“语”,发出清正的声音;一步一“话”,播撒文明的种子。文河新村正迈出乡村振兴坚实的步伐。

梳峰村划开幸福“双桨”

  走进师宗县龙庆乡阿那黑村委会梳峰村,在村民小组长李建文陪伴下,记者感受村民日常划船往返种地的日子。

  “划船种地,你们没有见过吧。”李建文一边划着船,一边介绍,“梳峰村是从江那边搬过来的,土地都在江对岸,每家大概有三四亩,种植玉米和稻谷。十多年了,大家都习惯了划船种地。”

  据了解,梳峰村是2008年凤凰谷水电站建设主要移民安置村,距县城70公里,全村共有22户119人,其中移民20户85人,是一个典型的壮族山村。搬迁后,由于时间较长,资金投入不足,村民住房老旧,生活环境较差,加之当地生产资源匮乏,移民群众收入单一。

  为切实改善梳峰村移民生产生活现状,师宗县搬迁安置办同乡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实际反复调研,与村委会村小组多番论证,充分征集移民意愿诉求后,探索一手抓人居环境提升改造、一手抓产业发展增收的乡村振兴路子。投入移民资金840万元,以村庄美丽宜居、移民生活富裕为建设目标,全方位打造梳峰“美丽家园·移民新村”。

  建设过程中,师宗县搬迁安置办打出“拆、造、改、建、清”系列组合拳,实现了村庄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完美蜕变。拆除无人居住的废弃房,科学规划为小菜园、小花园,改造全村20户老旧房屋内外墙,重新规范布局电网,公厕实施旱改水,新建村民休闲小广场、生态污水处理池,硬化村内主干道,全力动员移民群众清理房前屋后的“三堆”及垃圾等,大幅提升村庄人居环境。

  改造后的梳峰村道路平坦宽阔,房屋整齐划一,村庄设施齐备,环境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瓜果飘香。陈红林老人说:“刚搬过来的时候,坐在江这边还望着江那边,现在不一样了,村子越来越美,越来越好,心才真正落地。”

  梳峰村整体搬迁到安置点后,师宗县搬迁安置办针对该村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情况,大胆“跳出库区看库区”,探索产业异地开发共享模式,采取跨乡镇实施移民后扶产业项目,投入资金450万元,在曲靖市率先实施到县城购买商铺项目,可实现约30万元的年收益,租金收益三成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七成分发到移民户手中。

  现在的梳峰村,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兴旺,移民群众过上了幸福舒心的日子。村民余有才自豪地说:“现在的梳峰村,方圆十里没有人不羡慕。”

  云报全媒体记者博达通讯员陆晓宇朱凤仙吴艳花文/图

0 1
红瓦房的会客厅

  走进沾益区龙华街道清河社区红瓦房居民小组,一个地标式建筑映入眼帘——“乡村会客厅”,而此会客厅,离城很近、离喧嚣很远。

  近年来,红瓦房居民小组抓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成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工程前期,沾益区搬迁安置办公室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点定位、率先行动,投入移民专项资金700余万元,全力将红瓦房打造成“美丽家园·移民新村”示范点,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村内“一水两污”问题及村内局部景观打造。

  红瓦房居民小组地处沾益城区西北方,因当地烧制出的瓦呈红色而得名。红瓦房居民小组属传统村落,这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村内有百年古树20余棵、可改造使用的老旧房屋300多间,为打造移民新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红瓦房居民小组组长赵成俊说:“我们村首先有了市级乡村振兴先导工程和教授团队的指导,再有移民项目的介入,小村组变了样,有青山、有绿水、留住了乡愁,每天到村里打卡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以后村民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同时,红瓦房居民小组以产业发展为重点,采取村集体资产入股、普通群众和移民群众资产租赁、社会资本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等模式,盘活村内闲置资源,突出本地特色,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丰富商业业态,培育了一批示范带动性的强村富民产业。

  一位到村里游玩的游客说:“看看,这个小村子除了有古树、有小院、有美丽的景点可以打卡拍照,还有一个村民自己的会客厅,用来接待我们这些外来的客人,真的很有特色。”

  云报全媒体记者博达通讯员王泽敏

0 2

罗平县高桥村:生产有安置收入得保障

  走进罗平县阿岗镇高桥村高桥移民生产安置区,生产用房区内,圈舍整齐排列,青贮饲料堆垛如山;烤房内,移民正在忙碌整理着烟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高桥村新民小组组长站在小楼前,感慨地说:“搬迁后,我们生产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原先在阿岗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区设计中,并没有涉及移民生产区和预算相关费用,搬出来的村民还要回到1公里以外的老村从事牲口喂养和烤烟烘烤。为了方便群众生活,罗平县按照争一点、挤一点、筹一点的筹资模式,实施了生产区土地征收和“三通一平”项目建设工程;生产用房是按照统规自建模式,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规模、建筑风格,由移民根据自身情况出资自建。目前村里建起了200多座生产用房。

  “以前传统烘烤,费时费力不说,烤出的烟叶质量还不好,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我们都采用电烤房烘烤,烤出的烟叶颜色金黄,质量好,每亩烤烟要比以前多卖1000多元。”高桥村烤烟移民大户伏大海高兴地说。

  高桥移民村是烤烟种植大村,烤烟是传统支柱产业,也是移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罗平县因地制宜,在扶持传统产业上下功夫,每座电烤房政府补助资金3.5万元、移民户自筹资金0.8万元,新建集群式现代化电烘烤房183座。同时政府还出资帮助村集体购置打塘机97台、烟草农用机械162台、青贮玉米打包机4台,为农户提供烤烟生产打塘、烟草机械化种植、玉米秸秆加工打包等有偿生产服务,定期开展种植劳动技术培训,每年为全村移民降低生产成本225万元,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30万元。

  云报全媒体记者博达通讯员何玉

0 3
马龙区新房子移民新村:扎根新房子谱好振兴曲

  沿着干净宽敞的入村水泥路,记者进入马龙区鸡头村街道新房子移民新村。这里青瓦白墙、小桥流水。

  近年来,鸡头村街道在省、市、区搬迁安置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打造瓦仓社区新房子居民小组“美丽家园·移民新村”,截至目前已投入230余万元完成道路硬化、活动场地扩建等工程。环境宜居、产业兴旺、人文多彩的美丽新家园已初具雏形。

  瓦仓社区新房子居民小组组长余朝龙说:“我在村中生活了40多年,见证了新房子村的变化,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

  鸡头村街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在传统村落与现代变迁之间寻求平衡。串点成线,从休憩亭到活动广场再到“小桥流水”,打造群众休闲娱乐好去处;留住乡愁,原始篱笆与文化墙体相交融,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寄托;活化利用村庄禀赋,将菜园变花园,把田园变乐园,培育多元的乡村业态。

  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庄治理,鸡头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院坝会等方式,汇集村民智慧,保护好古井和庙宇,各家各户打造好房前屋后的绿美景观。

  鸡头村街道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综合农业目标,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运营模式,强化产业规划布局,采取统筹规划、土地流转等方式,连片发展玉米种子280亩,规模化种植万寿菊、苹果、蔬菜等,带动群众就业实现增收。移民稳稳扎根新房子,共赴好日子。

  云报全媒体记者博达通讯员撒奉帅

0 4
陆良县小泽德移民新村:开启新生活拓宽增收路

  走进曲靖市陆良县活水乡黑木村委会小泽德移民新村,一排排小洋房错落有致,新修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新建的小广场上,几个孩童在嬉戏,宽敞的凉亭里,几位老人在聊天,一派安详和谐的场景。

  “我家有4口人,以前住房挤得很,现在的房子有120平方米,住着很舒心。我还有一间45平方米的生产用房,农具耕牛都在那边,人畜分开很卫生。”村民朱维创说。

  小泽德移民新村是曲靖阿岗水库工程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2016年以来,陆良县移民搬迁安置部门采取统规联建的模式,根据搬迁的188户人家实际情况,建设了3种不同面积的移民搬迁安置房,同时配套建设了活动场所、幼儿园、公共厕所等设施。为解决群众的生产用房需求,县搬迁安置部门联合活水乡,在安置点附近建成专供群众建设堆放农机具等农业生产物资和管理牲畜的生产用房。2021年,188户群众全部搬迁入住。

  2022年,陆良县搬迁安置部门在走访中发现,安置点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是没有建设文化活动用房、生产用房区道路场地未硬化、安置区环卫设施及亮化设施不完善等。陆良县搬迁安置办公室积极对接省、市搬迁安置部门,于2023年在该村实施“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项目。该村新建框架结构休闲长廊、篮球场、公厕,安装太阳能路灯136盏,硬化生产性用房区域道路,植树绿化5200平方米。同时,陆良县搬迁安置办公室通过支部联建形式,引导该村群众完善村规民约,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随着阿岗水库下闸蓄水,小泽德移民新村新增灌溉面积2300亩,该村在巩固烤烟产业的同时,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今年该村种植烤烟3000亩、露天蔬菜100余亩。黑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金石柱说:“接下来,我们将在巩固烤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山地蔬菜种植。同时,利用阿岗水库的水资源,探索深水和淡水养鱼项目,拓宽移民增收渠道。”

  云报全媒体记者博达通讯员潘砚文

责任编辑:复兴网云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