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国内

旗下栏目: 热评 时政 国际 国内 军事

仅剩58人,我们永不会忘!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复兴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4-03
摘要:(资料图) 泱波 摄  登记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8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月23日公布,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素明已于医院中去世,享年87岁。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关部门了解到,2022年以来,祝再强、濮业良、王素明三位老人先后离世。

  他们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是活着的历史见证人。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正一个个离去。

  今年以来,短短三个月,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3位,

  截至目前,登记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8位。

  清明将至,我们祭奠逝者,

  传承历史记忆,祈愿和平永续。

南京举行“清明祭”仪式告慰大屠杀死难者。(资料图) 泱波 摄

  登记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8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月23日公布,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素明已于医院中去世,享年87岁。至此,由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健在者仅剩58人。

图为王素明。(资料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1937年冬,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城时,王素明只有2岁,他的父亲被日军残忍杀害,母亲则带着孩子们逃跑,在路上流产,血流不止。

  “我受的罪实在太多太多,经常饿肚子睡觉,留下了病根,极度贫血。”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王素明生前曾说永远不会忘记。

  虽然王素明的童年是一段黑暗的时光,但她一生热心公益事业。王素明曾是南京市秦淮区年纪最大的南京青奥会志愿者,被亲切地唤作“青柠奶奶”,退休后的她又在马府街社区志愿服务了20多年。

  洪武路街道马府街社区党委书记徐慧表示,老人家非常热心,是一个非常善良的老人,她热衷于社区公益事业,并热心地向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分文不取,无私奉献。

图为王素明。(资料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2022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从那场人间浩劫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已步入耄耋之年。

  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关部门了解到,2022年以来,祝再强、濮业良、王素明三位老人先后离世。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祝再强一家十口人离家逃难。当时只有5岁的祝再强亲眼目睹江东门附近的水田里有大量被日军枪杀的老百姓尸体。

  “我们要踩着他们的尸体,从田埂子上面下去,再爬到这个田埂。没办法,不能从小路走,旁边就是日本鬼子占领的地方。”直面战争的残酷、在浩劫中得以幸存下来,这段经历令祝再强深知和平安宁来之不易,于是在其青年时代毅然穿上军装,奔赴了朝鲜战场,成了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

2021年4月,祝再强接受纪念馆采访。(资料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多年来,祝再强老人经常来馆里参加活动,给准备出国的准留学生上“行前一课”,他认为这是对死去同胞的一种慰藉,“祝爷爷总是对我们说,千万不能忘记国家受的苦、民族受的难、人民受的罪。”

  南京沦陷前,濮业良一家八口人住在一起。日军攻占南京后,表哥和堂哥先后遇害,濮业良也被抓作日军苦力,后来侥幸逃脱。形势危险,一家人只好放弃苦心经营的小店,去江北的六合避难。第二年春节后才敢回城。

  在过江的时候,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让濮业良终生难忘:“我们过江时看见趸船歪着,在趸船上和长江边有大量堆积的难民尸体......在城墙脚下和附近房顶上,我们还能看见被打死又从城墙上摔下来的难民尸体。”

  躲过浩劫后的濮业良依旧在南京过着平静的生活,晚年在家里看看电视、散散步,子孙满堂。在儿子、孙子的眼里,濮业良不仅有责任心,还非常的善良,看见穷困的人就会慷慨解囊。

  家祭悼逝者,献花祈和平

南京举行“清明祭”仪式告慰大屠杀死难者。(资料图) 泱波 摄

  每年清明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会举办多项活动祭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在遇难者名单墙(“哭墙”)上,镌刻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姓名。因不时有死难者遗属在墙前哀悼、哭泣,在民间被冠以了“哭墙”之名。

  每年清明,未立祖坟、无处祭祖的遇难者遗属都要赶来看一看、摸一摸纪念馆“哭墙”上黑色的亲人名字,算是上坟祭亲、了却心愿。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2021年清明祭仪式举行。(资料图) 泱波 摄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2021年清明祭仪式举行。(资料图) 泱波 摄

  2021年4月4日,纪念馆在遇难者名单墙前,举办了一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遗属代表、日本爱好和平人士等人参与了此次家祭。

  纪念馆还特别筹划了《时间证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艺术肖像摄影展》,以一张张黑白影像,为这段历史的至暗时刻留下“时间注脚”。

  今年因疫情原因,纪念馆重点组织线上“云”祭,线下组织馆内工作人员“代祭扫”。

  紫金花开,记忆传承。纪念馆推出H5作品——《一起种下紫金草》。

  记忆传承,他们从未远去

  多年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体生活条件、精神状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相关方面对幸存者“记忆”的传播、记录、保存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目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记录工作已步入常态化、机制化、科技化、数字化,纪念馆馆藏了海量的口述文字、图片、影像等史料,也会持续开展幸存者熄灯仪式等活动。

  对健在的幸存者,南京市通过各种渠道募集援助资金,动员社会力量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进行援助,给予他们更多关爱。

图为马庭宝。(资料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爷爷,您好!祝您生日快乐!”3月28日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庭宝的生日,受疫情影响,不能登门拜访,纪念馆所属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工作人员线上订购鲜花、生日蛋糕、牛奶、桂花鸭等慰问品,并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送上问候和祝福。

  早在3月15日,本轮疫情发生之初,工作人员就给每位幸存者老人及他们的家属发信息,提醒他们注意疫情防护。连日来,工作人员先后三次给目前登记在册在世的58位幸存者一一打电话,问候他们,逐一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并汇总制作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登记表》,以便后期跟踪关怀。

  纪念馆及援助协会除常态化开展幸存者疾病救助、关爱慰问、健康呵护外,自2020年以来每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纪念馆及援助协会都特别关心幸存者老人们,先后给他们筹集防疫物资,寄送口罩,并经常打电话、发短信问候他们,随时关注他们的健康。

参观者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并留下呼吁和平的心声。(资料图)泱波 摄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历史真相却日臻清晰,和平之声愈加响亮。

  幸存者、专家学者、海外华人、国际友人……正以不同的契入方式,为真相奔走,为正义发声,为和平代言。

  在松冈环等一大批并肩同行的国际友人、海外侨胞的奔走努力下,捍卫真相、呼吁和平的理性声音,漂洋过海。

  就像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所说:“我相信……真相是不可毁灭的,真相是没有国界的,真相是没有政治倾向的。我们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使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永不再发生。”

  逝者不可追,但你若不忘,他们便“活着”。

  作者:徐珊珊

责任编辑:复兴新闻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2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