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热评

旗下栏目: 热评 时政 国际 国内 军事

富国大通一周市场点评:稳增长效果明显突出

来源:市场资讯 作者:复兴网财经 发布时间:2022-09-19
摘要:01 富国观点 宏观情况 1 5 号央行开展 4000 亿的 M LF 操作,结合本月有 6 000 亿的 M LF 到期,缩量规模与 8月一致,为2 000 亿元。前期流动性相对充裕,融资需求偏弱以及美国加息预期增加,美元指数突破新高,此时降息并不利于稳定汇率,所以 “量缩价平”基本符合市

01

富国观点

宏观情况

15号央行开展4000亿的MLF操作,结合本月有6000亿的MLF到期,缩量规模与8月一致,为2000亿元。前期流动性相对充裕,融资需求偏弱以及美国加息预期增加,美元指数突破新高,此时降息并不利于稳定汇率,所以“量缩价平”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缩量后9月的资金流动性偏紧,但是全年来看,并不会使流动性偏宽松的格局改变。当前经济和信用修复偏弱,仍需央行流动性支持,10-12月可能在 MLF 缩量同时搭配降准

跟随8月的降息,银行端下调存款利率,和4月不同,此次主动在存款端依据新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进行了跟随式调降。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存款比例一直处于高位。社融增速和M2增速同比的剪刀差也处于历史较低的水平,下调存款比例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息差收窄压力、资金流入实体部门以及释放居民消费能力。

近期市场

上证指数-4.16%,深证成指-5.19%,创业板指-7.10%。申万一级行业中,银行、食品饮料、国防军工跌幅较小电力设备、公用事业、基础化工跌幅较大,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为8038亿元,较上周轻微缩量。

从盘面上看市场受美国加息预期上升,美股大跌的影响有限,本周市场指数齐跌主要受到市场行业利空集中释放的影响。欧盟立法提案禁止销售和提供使用强迫劳动生产的产品引发出口担忧,也有关于美国相关IRA法案等利空影响。CXO板块一直是医药中较为强劲的板块,但是受到拜登政府签署生物制造法案影响,本周也持续下跌。包括基金降费引发的券商股周五集体大跌。但这都是情绪冲击,根本原因是市场上的增量资金不足,避险情绪上升,减量博弈

另一方面稳增长效果明显突出,从公布的8月经济数据来看,经济数据全面回暖,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双双走高,地产8月仍是拖累项。从本周政策落地来看,无论是保交楼还是一城一策,如青岛、苏州和济南等地逐步放宽限购政策、15城取消二手房指导价等都促进了地产行业修复预期的提升,本周地产板块表现稍显突出。

市场展望

全球通胀、美联储大幅加息及缩表造成的全球流动性紧张,令市场风险偏好较低。美元指数继续走强,人民币汇率破“7”,对于A股有压制作用。现阶段市场短期出现了急速杀跌的的走势,超跌反弹走势随时展开。建议关注:

(1)受到稳增长政策支持的板块如基建,地产,家电,建材

(2)外围压力下国产替代、自主可控逻辑日渐增强如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军工

(3)VLCC航运价格指数不断新高下的油运行业的投资机会。

02

机构看市

本周“机构看市”栏目为您送上的是星石投资远离泡沫资产,配置扎实类资产

重要会议召开在即,对投资有什么影响?

观点:稳定社会预期的形成利于市场风险偏好的提高。

重要会议对于宏观经济和百姓生活是意义重大的,我相信大会的召开会使得全民的预期更加确定,这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包括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中长期政策有望在大会上明确化,这就隐含了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大会召开必然会使得系统向确定性更高的状态演绎,对金融市场自身而言,它会提高市场的风险偏好。

今年板块轮动偏快,中小市值股票炒作较多,还会不会延续?

观点:从偏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现在去追逐估值偏高类资产是比较危险的。反倒是可以在目前景气度相对低、长期看是优质资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板块中寻找一些中长期性价比很好的投资机会。

目前股市是非常分化的市场,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中低、甚至偏低的位置,尤其是大市值股票,偏价值类资产估值可能是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的。而相对市值小、目前属于相对景气的偏成长性资产估值处于历史相对高位。

我是相信长期要均值回归的,我认为均值回归是资本市场的万有引力,所以长期看估值高的将向下回归,估值低的要向上回归。在目前全球整体金融条件收紧、国内股市分化的环境下,我个人认为现在去追逐估值偏高类资产是比较危险的。反倒是可以在目前景气度相对低、长期看是优质资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板块中寻找一些中长期性价比很好的投资机会。

怎么看待后续人民币汇率走势?未来资金外流压力大吗?

人民币贬值会维持多久?

观点:人民币对美元存在贬值压力,但在全球范围内依旧是偏强的。不用过于担心资金外流压力,资金外流引起金融风险的概率不大。人民币贬值的持续时间将取决于国内经济恢复的速度和美国通胀回落的速度。

由于美元现在比较强,美元指数创多年新高,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压力和贬值空间都是存在的。但在全球范围内,相对于欧元、日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人民币依旧是比较强的货币。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有贬值压力,是因为中美政策方向相反,美国为对抗通胀在加息而中国在降息稳增长。中美两国政策方向错配也导致了中美利差倒挂。目前美国利率全面高于中国,包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包括了居民购房贷款利率。这种利率条件必然会引发汇率上出现调整压力,我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

我国央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也是希望人民币兑美元不出现太迅猛的贬值,毕竟汇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指标,汇率对于市场预期是有一定影响的。但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可能只能影响贬值的速度或者幅度,短期是没法改变人民币对美元偏弱势的方向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潜力在全球范围内看都是不差的,人民币的位置取决于参照系。如果参照美元,人民币的确有贬值压力。但如果参照其他货币,那就未必是这个结论了。

中国金融市场仍不是完全对外放开状态,我国政府对于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掌控能力还是比较强的,“热钱”在中国的流动并不是畅通无阻的,这部分资金在全市场的占比也是相对较低的,所以不用过于担心资金外流的问题。虽然贬值压力下存在套利动机,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热钱流出中国,但不足以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这种风险是很小的。

人民币贬值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要看美国通胀的治理进度。如果美国通胀下来的比较快,人民币贬值压力会慢慢变小。美国核心目的在于降低通胀,也不愿意把经济带崩,因此一旦通胀下来了,美国的金融条件就会放松。另一方面要看我国自身的经济趋势。国内经济虽然是复苏趋势,但复苏力度仍然偏弱。原因在于两点,一点是疫情和疫情防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较大;另一点在于地产。地产是一个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的产业,相关产业可能占到整个GDP的30%左右。目前这样大的一个产业持续低迷,特别地,老百姓对于地产的长期预期发生的变化对当前地产销售也形成了压力。所以如果国内经济恢复良好,疫情和防控措施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小,那么中国经济自身的竞争力就更强,人民币也会趋于走强;否则,人民币相对美元仍大概率延续偏弱的趋势。

如何看待后续国内地产行业的发展?

观点:地产行业的长逻辑发生了变化,最终将实现向存量市场的平稳过渡和相对健康的发展。

在上海疫情得到平复后,全国地产出现了一次脉冲式向上,后续又回到了一个偏疲弱的状态。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比较积极的政策,但目前效果不大,我认为这里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

地产过去20年是一个长期的牛市。之前没有一个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这个市场从无到有再到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必然伴随这整个行业的大发展,房子也成为老百姓投资保值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好的资产。

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趋势应该是结束了,后续会迎来一个新的趋势。地产市场会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但相信谁也不愿意看到房地产市场的崩溃,那就演变成系统性风险了,因此实现并保持相对健康良性发展,这可能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且大概率能实现的一个趋势。我相信中央政府是有足够能力和意愿去实现房地产的发展阶段的平稳过渡。

短期看,确实因为房地产开发商自身风险在暴露,导致了老百姓对期房市场的不信任,并形成了一个负反馈。老百姓对于期房的预期变差对市场是不好的,政府也在力图去扭转这样的预期。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的最终目的是释放居民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如果当前政策难以达到这个效果,可能会出台力度更大的政策。虽然最终实现可能仍有波折,但我认为最终可以看到居民部门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趋于平稳。

03

一周热点分析

事件:

9月1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8月CPI数据:CPI同比增长8.3%,预期8.1%,前值8.5%;季调CPI环比增长0.1%,预期-0.1%,前值0%。

点评:

CPI的回落主要是由于能源的价格下降所致,而房租做了一部分的支撑力。由于美国房价增速大约领先住宅 CPI 增速 15个月,预计前期房价加速上涨势头仍将对后续房租价格带来较强韧性。往后看,在今年美国通胀回落的速度应该不会很快,大概率还是在7.5%以上。因为劳动力指标表示劳动力仍然偏紧缩,预期薪资大幅上涨,这将使短期内通胀难以减缓,而租金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上行。另一方面,在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和冬季用能高峰的影响下,能源的价格很难维持下行的趋势,或将有反弹的风险。从CPI数据表现来看,数据高于预期0.2%,前几次的加息抑制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促使市场加息预期逐渐升温。据统计当天,9月加息75bp的预期达到67%,加息100bp的预期达到33%,后期加息100bp的预期逐渐回落。大概率9月加息75bp,在强鹰派坚持抵抗通胀的政策下,不排除11月再次加息75bp。

复兴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复兴网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复兴网财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2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