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热评

旗下栏目: 热评 时政 国际 国内 军事

再论青海的生态价值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保乔智 发布时 作者:复兴网青海 发布时间:2021-09-06
摘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地球第三极核心区,海拔高,地形多样,气候独特,是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的发源地,号称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水生态安全命脉,为流域近8亿各国人民提供工农业和生活用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青海高原的认识仅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地球第三极核心区,海拔高,地形多样,气候独特,是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的发源地,号称“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水生态安全命脉,为流域近8亿各国人民提供工农业和生活用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青海高原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广袤无垠、地大物博、人烟稀少、偏远落后、景色秀丽、高原缺氧、物种独特这几个概念,并不了解青海高原不仅仅是中国的宝地,更是世界的宝地;不了解正是由于青海高原的存在才改变了季风和气候的地理格局;不了解青海为全国乃至东南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不了解青海是非常重要的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和天然基因库,蕴藏了世界独特的生物资源,青海高原的生态价值没有被充分了解和认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为此,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优两高”战略,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面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投入巨资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恶化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改善,生态治理成绩显著,生态保护功效有目共睹。然而,2020年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曝光,教训非常深刻,说明有些人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青海生态环境对我国、亚洲以及全球的重要价值,没有树立起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责任意识。这一事件使人们对青海生态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在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青海高原的生态价值,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一、青海高原的生态价值

  青藏高原是具有全球特殊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作为全球大气和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器、全球海拔最高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青海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一)青海高原具有调节气候的生态作用

  青海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耸立在地球对流层的中部,就像河流中的一块巨大石头,大洋环流环绕而行。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形成,海洋和大陆的气压梯度更大,夏天吸引大量的水汽流向我国东部地区,使这里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否则长江中下游就会如同北非一样是荒漠之地。研究发现在2000~3000万年前,中国的湖北江西一带曾是荒漠景观,而在青藏高原隆起后,这里才变得温暖湿润。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并干扰了西风和季风的大气环流,对向北传输的南亚季风气团产生强烈的阻挡和导流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逐渐干旱,滇西及华南地区更加湿润,从而改变了中国的气候格局,重塑了中国的环境。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高原面的气候最温暖,湿度最大,风速最小,但与同纬度低海拔周边地区相比,这里气候最冷,最干,风速最大。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把巨大的热源形成大气,大量的热气上升又形成热高压,这种特殊的高原季风气候诱发了西印度洋季风。两个季风气候使我国的四川盆地潮湿多雨,能为雅鲁藏布江、怒江和金沙江输送大量的水资源。

  从全球看,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因为青藏高原密布雪山冰川,气候寒冷,是全球冷源之一,从而从两个方面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是“冰室效应”,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降温;二是“粉尘效应”,常年季风将高原和黄土的一些沙尘吹到大海,给海洋生物带来充沛的饵料,滋养了藻类等海洋生物,他们再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得全球气温下降。同时,每一次气温下降,都会使南北极的冰盖扩大,再引发海平面下降。青海高原调节全球气候的功能是独一无二的。

  (二)青海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江河源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海洋水和陆地咸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44%,目前却难以利用,仅占地球总水量2.56%的淡水资源,其中有一大半是冰川、雪山等固体水库,人类的生存正是依赖于少之又少的液态淡水维系着。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由于受地形及高原加热场作用易发生低涡、切变、气旋和局地锋面等降水系统,并可拦截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为三江源地区提供了丰富的降水资源。青藏高原分布着36793条现代冰川,冰川覆盖面积49873.44平方公里,冰储量4561平方公里,冰川、雪山的数量和面积都是世界第一,是地球的“冷源”“世界冰箱”。青海天然湿地面积约为131900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湿地作为地球之“肺”,具有调节冰雪融水、地表径流和区域气候的综合生态功能,是天然的蓄水池、过滤器,是弹性十足的生态海绵。夏季在高原烈日照耀下,冰川雪山不断融化,水流汇集,聚集成三大著名河流,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保障。从气象上讲,冰雪改变了地表反射率,影响热量交换,从根本上改变了能量平衡;从温度调控上讲,冰雪融化能激发一年所需的养分在短期内集中调动和输送,众多的冰川在夏季吸收大量太阳热辐射进行冰雪消融,从而保持了地球气温的恒定。我省为长江水系贡献25%的水量,为黄河提供49%的水量,为澜沧江提供17%的水量。三条河流每年为下游提供近600亿m^3水资源总量。青海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3月12日的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境内水质优良率均为100%,从2007年以来,上述中国三大河流水源水质已持续十二年达优,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为我国的工农业建设、百姓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源保障。所以说,青海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水库,又被称誉为“水资源宝库”。

  (三)青海高原是世界生物资源的天然宝库

  三江源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绝无仅有的生物物种资源,是世界生物资源的天然宝库,其适应高寒环境的遗传基因以及生态系统都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也是世界珍稀而宝贵的动植物资源基因库。这个世界最高的高原上森林茂密,拥有中国目前最大的原始森林。森林下面是大片的灌木丛,然后是作为“生态之母”“生命之根”的草地。青海草原面积为4186.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5%,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最大贡献者。这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都是适应高原的生态环境而生存的。尤其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繁衍生息着中国1186种鸟类中的一半以上,超过200种的哺乳动物占全国的42.1%,植物超过全国总种数的三分之一,它们是人类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宝库之一。青藏高原生物资源的特点是:生物类群丰富,已知生物种数仅次于华南地区,如真菌约5000种,维管植物12000种,脊椎动物约1300种,昆虫4100种,而其它生物如无脊椎动物(不含昆虫)、藻类、病毒和细菌等家底我们还知之甚少,有不少特有属和种、古老孑遗和残遗物种,是某些生物的起源、分化或分布中心,能提供有价值的野生、家养或栽培生物的种质遗传基质与特殊的基因材料。著名的有冬虫夏草、蕨麻、红景天、贝母、大黄、藏茵陈、羌活、金色补血草、黄芪、鸬鹚、棕熊、灰雁、斑头雁、赤麻鸭、青鱼、黄河雅罗鱼、藏羚羊、野牦牛、白唇鹿、雪豹、棕熊、马麝、岩羊、盘羊等众多青藏高原珍稀及特有动植物。

  (四)冻土维系青海高原的生态平衡

  冻土是青海高原生态重要的组成部分。冻土层,亦作冻土、冻原或苔原,是指温度下降到零度或零度以下,土壤里的水分凝结成冰,将土壤也冻结在一起,形成一层坚硬的冻土层,分为季节性冻土(当天气变暖时冻土层就会融化)和多年冻土(持续多年不化的冻土),北极和青藏高原广泛分布。冻土即使在温度偏高的年份,也只是表面一小层融化,称为活动层,深层仍然是坚硬的冻土,称为永久冻土层。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具有流变性,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面积10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冻土面积的70%。我省多年冻土层主要分布在玉树以西的青南高原及雀儿山和贡嘎山部分地段,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约39米,其中高山、丘陵带为60~130米。土壤冻结时抑制了表层土壤的蒸散发,冻土层起到了涵养水源、促进地表产流和表层融土内水流的形成,能够加快径流对降雨或融雪水的响应速度,冻土变化对地表的能水平衡、水文、地气之间的碳交换、寒区生态系统、高寒植被和地表景观等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认为,那么大的青海高原,我只取面积不大的一小块来获得资源,植被破坏面积不大,怎么会造成那么大的危害?简直是危言耸听。殊不知,青海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土层只有几公分厚,没有丰富深厚多样的植被群落,只有低矮的草本植物生长于此,物种单一,植物群落非常脆弱,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相同,高寒草甸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而且破坏程度和面积会持续扩大,进而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高寒环境的植被会消失,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涌入河流,水质变差,水量减少,长江、澜沧江变成黄河,黄河断流,水源枯竭,人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人类生存将会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将面临灭绝的危险。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环流可能会受到影响,季风方向发生变更,我国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等地区将会因缺水发生水荒,长年干旱会出现新的气候变化,并发生一系列重大生产生活变更,从而导致鱼米之乡、著名城市退化成为沙漠戈壁,人类生存空间越来越少;生物多样性会随之急剧减少,人类的食物、药物和其他用途的生物资源无法保证,人类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三江源多年冻土区会出现植被覆盖率下降、高度变矮、初级生产力下降、物种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和功能改变、植被破坏及逆行演替加剧等现象。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会面临冻胀(冻胀是因为凝结的冰块非常坚固,膨胀的冰块将土顶上来,并形成大土包)和融沉(融沉是温度升高后,部分冻土融化,造成沉降)的危险,直接影响三江源区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冻土融化,土壤的渗透、蓄水能力强,地表产流明显减少,土壤中水流的路径也明显增长,将导致径流对降雨或融雪水的响应速度放缓,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径流系数降低,水系减少。如果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减少,高寒草甸植被由于活动层上层水分向深部迁移而导致植被退化、上部土壤有机质随之大量损失。冻土退缩会导致一些地貌景观冰缘现象增强,植被破坏,水土侵蚀加速,甚至沙漠化。青海的生态就像水晶一样,弥足珍贵又非常脆弱。如果没有三江源区的绿草如茵、水光粼粼,就没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波涛汹涌的壮阔,就没有神州大地、半壁河山的清秀俊美,就没有悠远流长、沉稳睿智的华夏文化,就没有强大富强、和谐繁荣的中华民族!

  三、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永久的名片

  青海高原生态环境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关乎着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种活动。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的永久任务。在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青海省迅速行动,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深化安排,作出了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的战略部署,青海省制定的《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青海行动方案》征求了多位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我省五个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党外知识分子共同研讨生态文明建设大计,为打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生态保护非常关注。“十三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到青海考察时提出“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寄语“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2021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考察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省委书记王建军2021年6月4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一文,用五个“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逐一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省的关怀和希望,让“中华水塔”的源头常绿、青山常在,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永远的名片和logo,确保一江清水源源不断向东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抓住建设生态文明的机遇,坚定生态自信的信念,提高生态自觉的意识,激发生态自强的勇气,增强生态自建的能力,寻求生态产品的路径,形成与生态保护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产业体系、生产生活方式,擦亮青海这张“生态名片”,培育富有青海特色的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生态经济核心增长极,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刻认识“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青海境内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知名闪亮的名片,成为各族人民永续享用的最大财富。

责任编辑:复兴网青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中国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中国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复兴时报社 © 2014-2021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