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非遗

旗下栏目: 滚动 非遗 收藏 书画 拍卖 宗教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非遗也能“发射信号”?数字化为活态传承增添“科学依据”

来源:光明网 作者:复兴网非遗 发布时间:2023-11-23
摘要:大数据如何成为“助手”,助力非遗传承人精进技艺?传感器如何读取经验,让年轻一代感受非遗匠心?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PACC”)合作的刺绣创作工作营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族盘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业尕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光明日报、光明网成功组织了六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推选出了尚长荣、冯骥才、张伯礼、金巴扎木苏等60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120位提名人物。他们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和活态展示。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及时代魅力,讲述传承人精业笃行、臻于至善的匠心故事,光明网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的指导下开展“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网络宣传活动,积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族盘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业尕佩戴传感器记录刺绣数据。

  大数据如何成为“助手”,助力非遗传承人精进技艺?传感器如何读取“经验”,让年轻一代感受非遗匠心?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PACC”)合作的刺绣创作工作营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族盘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业尕就感受到了“非遗+科技”的魅力。她将传感器佩戴在头部和手腕上进行刺绣,人工智能则在后台“接收信号”,同步捕捉实时数据,记录下她和绣娘们在绣一朵花、绣一片叶子、绣一件衣服的过程中最好的创作和实践状态,以此“学习”刺绣技艺。

  利用大数据从人体“接收信号”,再“传递信号”,这个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正在现实中发生——在此过程里,数据变成了科学分析非遗传承的依据,一组组对比图表清晰准确地记录下了什么样的时间和速率,或是怎样的针和线穿梭的过程,才能让花绣得更加精确、纹理更加美妙。

图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金江波接受采访。

  近年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金江波带领团队研究数字赋能非遗传承,帮助传承人运用数字工具、数字技术、数字化原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提取关键元素,增添“科学依据”。“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源和优势。人工智能盛行的信息化社会,所有东西都离不开数字的赋能。”金江波说。

  同时,这些传感器也让研修和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学子们,通过数据可视化来阅读传承人当时的心理状态,了解如何才能够像传承人一样,做到“技进乎于道”。金江波总结道,“非遗加数字化,我觉得是非遗活态传承的2.0版本。要让非遗全面拥抱数字,让数字化的研究工作者也成为有力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此外,符合当代年轻人习惯的数字化消费也在助力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金江波表示,在虚拟社会中,要让非遗的传承价值更好地和数字消费结合在一起,让非遗传承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变成世界语言。

图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参数化设计作品《吾带当风》。

  据介绍,PACC依托上海美术学院的研究生、非遗传承人、设计师、手工艺人等群体,创作出多样化的非遗数字化作品,形成众多跨界合作案例。如参数化设计作品《吾带当风》用数字化技术生成飘带,进行竹编纹样保护;音乐可视化设计《四时节律》将音律与数字化结合,挖掘四季和节气中的自然法则和人文之美。这些对材料和图案的数字化分析,把非遗元素变成了数字化的艺术风格,并应用到实际的产品设计当中,让数字化成为非遗更科学、更优质、更高质量发展的有机推动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出品:光明网经济编辑部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制作:张诗奇

责任编辑:复兴网非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