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安徽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奔流六十五载,她是千万人的“底气” | “天河”使命①

来源:安徽商报微信 作者:复兴网安徽 发布时间:2023-08-14
摘要:淠史杭工程开建65周年特别策划 编者按 今年是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安徽省淠史杭灌区60多年的建设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低标准初步通水。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世界银行外资进行续建配套,是按60年代规划设计标准实施的。 佛子岭水

淠史杭工程开建65周年特别策划

编者按

今年是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安徽省淠史杭灌区60多年的建设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低标准初步通水。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世界银行外资进行续建配套,是按60年代规划设计标准实施的。

佛子岭水库 蒋常虹 摄

自21世纪初起,随着新建白莲崖水库及各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完工,完成了水源工程的达标建设。其间,灌区除险加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逐年进行,一直没有停止。如果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比喻,那么现在淠史杭工程是刚刚步入年富力强的壮年初期。

与此同时,被称为“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的淠史杭灌区正在面临全新挑战。

这是时势使然。淠史杭灌区横跨长江和淮河流域,地处我国长江经济带和淮河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随着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无论是从国家对灌区的主体功能区划还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来看,淠史杭都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另一方面,经济的车轮越转越快。从全国和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划来看,空间上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都市圈,近年来积极融入长三角,预测到 2035 年合 肥城市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灌区需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客观上说,保障这一都市圈的用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业已成为淠史杭灌区肩负的新使命。

而从微观来看,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正在倒逼灌区提效升级,智能化被提上议事日程。

建设“节水、 生态、智慧、共享、魅力”的现代化淠史杭灌区,是一场新的变革、新的使命,其影响不啻于1958年的一次创业。既事关稳定,又关乎发展。

她是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她守护着江淮大地的农业、生活,和生态。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全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书写了新中国治水的壮丽华章。随着延绵的渠道往远处眺望,源远流长的水流中,流淌着的是祖辈们奋斗的历史。

舒庐干渠?蒋常虹 摄

淠史杭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地处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是以上游六大水库为主水源,由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20多万座塘坝及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

它具有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利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也是合肥市民安心用水的“底气”之一,服务范围涉及皖、豫2省,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

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

作为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大别山余脉蜿蜒向东,连接着安徽、湖北、河南。1383年到1949年这566年以来,有记载的水灾旱灾共357次。在皖西地区,有一首民谣广为流传:“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

“上面下雨下面就有灾。”1950年出生的徐师龙曾任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苏南村总支书记。据徐师龙回忆,在水库还没有建成之前,当时的房子多为泥草房,每当天上下起暴雨,水就会来势汹汹。“不少村民都会担心被大水冲走,每次遇到暴雨都会撤离。”

徐师龙介绍,早年间,为了防水,当地群众会在修筑房屋时在底部放置石条,以防止房子被大水冲走。“大家会去山上寻找适合的石块,一家人将石块一点一点地往家里抬”。

据记载,在1671年至1949年的278年间,江淮丘陵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达134次,其中旱灾就有49次。由于抗旱能力低,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收,1958年,皖西遭遇特大旱灾。仅六安地区受旱作物419.86万亩,其中45.46万亩作物颗粒无收,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于是乎,一场为了摆脱旱涝交替的贫苦,建设堪称“人间天河”的工程开始了。

太阳不落山,连队不放旗

为治好淮河,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兴建拦蓄洪水的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等大型水库。伴随着水库建设,利用水库蓄水,开发建设淠河、史河、杭埠河灌区的规划开始付诸实施。

1958年8月19日,当淠河灌区渠首横排头枢纽工地挖起的第一铲土,灌区工程正式开工兴建。至此,一场长达14年、愚公移山式的人民“战争”拉开大幕,80万江淮儿女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变水害为水利,把昔日贫瘠之地变成今天的千里沃野“江淮大粮仓”和生态宜居的幸福之乡。

横排头渠首蒋常虹 摄

施工初期,11条干渠同时开工,每天上工人数50万人左右,最高峰时达80万人。

徐师龙回忆,当时自己的父母全部参与到了建设中,那时自己才八岁,记忆中父母会一直工作到天黑才回家,“当时大家虽然吃不饱饭,但是精神很足,会喊口号给自己鼓劲。”

徐师龙说,就算到了农忙时节,村子里也会抽取一部分青壮年去工地建设,当时工地上流传着一句话,“太阳不落山,连队不放旗”。

在淠史杭建设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运土方。

面对近10层楼高的切岭,当地群众用扁担箩筐肩挑手抗,但就算使用“先进”一些的木制独轮车,运输一次也需要二十几分钟,而一个人一天也运不到一方土。

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这种情况,一种叫做“倒拉器”的运土工具应运而生,人们在高坡倒土处安装一个滑轮,两人通过从滑轮穿过的绳子操控一辆车,一人往上推,一人往下拉绳,费力变为省力,上百斤重的一车土石被更有效率地运上了高坡。

84岁的淠河管理局退休职工黄定稳与71岁的舒城县张母桥镇东岗村村民徐德友都在淠史杭工程中奉献过自己的青春。

84岁的黄定稳曾是淠史杭工程的一名测量员,19岁的他当时扛着连刻度都没有的“花杆子”测量,衣服肩膀处都磨破了。如今黄定稳的小儿子黄志成接了父亲的班,成为淠河管理局官亭分局刘圩段的一名基层水利人。传承,是一种坚守,也是淠史杭65年来薪火相传的力量。

徐德友17岁时,在工地上挖土方、挑砂,扛着沉重的沙袋,爬到十几米的高度,一天大约要挑100个来回。如今,71岁的徐德友望向将军山渡槽,依然会回忆起那段奋斗的时光。

从1958年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间,建设者以建设时期每亩不足40元的国家投资,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施工任务。这些土方如围成1米见方的长堤,可绕地球10多圈。

提供80个巢湖库容的灌溉用水

淠史杭灌区主水源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白莲崖6座水库是整个江淮分水岭地区防洪保安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西、皖中防洪安全屏障,不仅可保护农田和城镇防洪安全,且响洪甸、梅山水库还直接为淮河干流错峰滞洪,减轻淮河防洪压力。

从1959年开始灌溉到2005年,三大灌区共引进水量1748.50亿立方米。1981年起,年实灌面积超过800万亩,2005年实灌面积达到1000万亩。几千年间常受干旱侵袭的皖西、皖中地区,变成旱涝丰收的大粮仓。

2005年,灌区年产粮食约65亿公斤,水稻产量约50亿公斤。至2005年,累计灌溉面积32161万亩(不包括河南),因水利条件改善而净增产粮食约102.5亿公斤,奠定了皖西、皖中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了全省粮食安全。

据统计,65年来,淠史杭灌区累计灌溉供水1786亿立方米。以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37米时,相应库容为20.7亿立方米”来换算,几乎提供了相当于80个巢湖库容的灌溉用水。

2022年,灌区三大渠首累计灌溉引水31.4亿立方米,内部蓄水利用6.8亿立方米,提外水6.9亿立方米,全灌区实灌农作物面积约106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约700万吨。

合肥都市圈的“水龙头”

如今,淠史杭还承担着保障千万人口安全饮水的重任。淠史杭一边连接着大别山的甘泉,另一头则连在千家万户的水龙头。它是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的主要水源,也是皖西经济中心城市六安的唯一地表水源,更是沿线十余座县城和近百个乡镇居民饮水的依托。在承担着城市人口饮水安全的同时,淠史杭灌区穿越千乡万村的渠道。为灌区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水源,城乡供水受益人口1400万人以上。

2022年,安徽出现罕见高温和夏秋连旱,仅合肥市区每天就需用水200万立方米。上游水库群通过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经过罗管节制闸、南淝河泄水闸等节点,流入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经水厂的层层处理后,流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管里。

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治水兴利的一座历史丰碑,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的建设奇迹,新一代淠史杭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将持续奋斗,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这一工程也将长久地造福于灌区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复兴网安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