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福建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一甲子风华茂

来源:东南网 作者:复兴网福建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②北溪江东格里边进行堵江截流,这是大沙坝将合龙时的情景(资料图片)西溪的胜利,更增强了龙海截流抗旱的信心,在“榜山风格”和“玉枕风格”的引领下,还带动了全县抗旱斗争。

龙江文化生态园

东南网7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杜正蓝 苏益纯 通讯员 龙闻 文/图)

核心提示

“九龙江有水不怕旱!我们世代守护着这里,见证着这里。”炎炎夏日,81岁、身体依旧硬朗的村民郑维,坚持每天到龙江文化生态园散步。因为,那碧波绿意间,有他60年前与无数位龙江儿女“舍小家顾大家”的生动回忆。

这里是漳州龙海区榜山镇洋西村。1963年的春天,一场百年罕见的大旱在闽南大地蔓延。榜山公社用淹掉自己家园的代价确保了堵江引水工程的顺利完成。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组成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涌现出“榜山风格”“玉枕风格”“沙洲风格”等,被赞誉为“龙江风格”。

上月,龙海区举办了弘扬“龙江风格”60周年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为弘扬“龙江风格”的新时代价值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历史长河,川流不息,60年岁月流逝,但“龙江风格”风华永茂。时至今日,“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这十六个字饱经风霜,字字读来,依旧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记 忆

榜山风格

——丢卒保车,农民一家人

九龙江水奔腾而来,冲积形成我省最大的平原,亦是重要的粮仓——漳州平原,大部分属于龙海县行政区域。

1963年初,龙海县遭受百年罕见的旱灾,水库干涸,水渠断流,几十万亩早稻因缺水插不上秧,半数以上的水田面临抛荒。

“向九龙江要水,堵江截流,夺取粮食生产大丰收!”农时不等人,面对肆虐的旱情,龙海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抗旱保收动员令。西溪是首场堵江战斗的主战场,堵江地点就在榜山公社洋西大队四孔水闸下游。

“在洋西大队的江面上筑起一条拦江大坝,抬高江水水位,迫使九龙江水通过公字闸进入九十九湾干渠,灌溉下游十万亩水稻高产田。”堵江计划的拟定,意味着洋西大队将遭受损失:全村300多亩农田和部分社员自留地受淹,20多条砖瓦窑熄火停产,22艘渔船的江中捕捞副业落空……更重要的是,洋西大队这弹丸之地,如何安排万名上场民工的食宿?

时间紧迫,洋西大队及榜山公社的态度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顺利实施。

“丢卒保车”“淹没部分田,换来几万亩”“小利应服从大利,小我应服从大我”……回顾历史上多次重大旱涝灾害,洋西人民不忘曾经互帮互助带来的旱涝保收,毅然决定支持堵江工程,为迎接外来民工马上行动起来。

1963年2月14日,洋西大队堪比节庆。来自石码、莲花、东园、东泗等大队的10300名参加堵江的民工,自带铺盖口粮以及堵江用的工具和茅草,朝着同一个方向进发。

“天下农民一家人,住在我家胜似亲人。”时任榜山公社党委副书记郑饭桶清晰地记得,小小的洋西大队实际接待近4000人。村民宁愿自己用甘蔗叶搭盖临时帐篷,也要腾出最好的房间,拿出烧窑用的茅草做成厚厚的铺垫,安排外地民工住宿。邻近的崇福、雩林、北溪头等几个大队的村民也纷纷贡献住所,妇女们每天忙碌着洗衣做饭,安排外地民工的生活起居。

历时七昼夜,万名民工建成拦江大坝,奔腾的九龙江水在洋西大队被彻底截断。

玉枕风格

——自掐喉咙,勇斗合龙口

玉枕洲位于龙海区九龙江口的一个小岛,西溪水是玉枕人民主要的生活和灌溉用水,江水环岛而过。

堵江截流,西溪水流向九十九湾。而玉枕洲水流量锐减,2000多亩农田断了水源,仅供基本生活用水。

“不堵江,我们没影响,但几个公社的万亩水田就会减产甚至绝收。在全县这一袋谷子里,拿掉玉枕这一粒谷子会有多大影响呢?”时任玉枕大队党支部书记黄狗屎的生动比喻,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全村随即赞成堵江决定,派人支援一线。

工程施工的第一阶段采用人海战术,由南岸和北岸同时筑起拦江大坝,向江心推进合龙。第二阶段则要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大坝合龙口。

“往海里打桩那都是祖传的本领。堵截九龙江的打桩合龙,我们玉枕汉子来顶上!”60年前,高矮古还不满18岁,年轻力壮水性好。黄狗屎带领40名打桩高手组成堵决口突击队,驾驶4艘舢板船,携带两个百斤重的石夯,去担负堵江最艰巨的合龙工程。

要知道,大坝被筑得越牢,意味着下游的水量越少。用当地的话说是:用自己的手掐断自己的喉咙。

“同齐来啊,嗨哟!来扇桩啊,嗨哟!”玉枕汉子在浪涛翻滚的江里,喊着口号,将木桩一点一点打进江底沙层里,直到能够得着站在船上打下一根桩为止。

激流中奋战了近10个小时,30根大木桩夯进江心,只差最后10根发起合龙总攻。

合龙口越小,水流就越湍急,水势越高。“江底的沙包填不严实便会漏水,一漏水,大坝会被冲垮!”此时,玉枕汉子们敏锐地意识到,水下的沙包必须在合龙完成前叠好,紧接着,他们一个接一个下潜到一丈多深的水底,冒着被吸进窟窿的危险,在水下整理沙包,直到合龙全部结束,确认合龙口的漏洞堵得严严实实后,方才游回岸上。

奔腾的九龙江不再咆哮,顺着公字闸流向九十九湾,灌溉榜山、石码、莲花、东园、东泗公社,久旱干涸的龙江大地终于被浸润。

西溪的胜利,更增强了龙海截流抗旱的信心,在“榜山风格”和“玉枕风格”的引领下,还带动了全县抗旱斗争。在南溪堵江中,东泗公社西岭大队被淹200多亩,让水3万多亩农田;在北溪堵江时,角美公社沙洲大队“自掐喉咙”,受旱800亩,确保了北溪堵江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些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形成了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

保“车”胜利了,“卒”也不能丢。在榜山公社的号召下,一场“救卒保收”的战斗又在洋西、崇福、雩林等社队打响,而玉枕大队也下定了“保了十万亩,两千也不丢”的决心,在兄弟公社、大队大力支援帮助下,基本完成了早稻插秧任务。

1963年,龙海县全县水稻亩产1063斤,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这一壮举在1972年被改编成电影《龙江颂》在全国上映,“龙江风格”轰动全国。

传 承

新“龙江颂”

——接续前缘,协同谋发展

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半个世纪以来,龙海人把“龙江风格”视为一笔永远的精神财富,不断奋起、勇毅前行,多年跻身“全省十强县”“全国百强县”之列。

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龙海也为国家建设、地区发展作贡献。决策,规划、建设,破土、拔节……1992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漳州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等三个开发区陆续从龙海起飞,竞相发展。为支持3个开发区建设,龙海人民“小我服从大我”,服从大局需要、服从发展需要,离开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支持家乡建设。

2021年4月,漳州长泰、龙海两地正式撤县(市)改区。芗城、龙文、龙海、长泰“组团”后,漳州形成“一城四区”,与厦门湾形成了呼应之势。作为厦漳同城发展“桥头堡”,龙海区成为漳州重要的市级功能承载地。

“打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的思维定式,‘从全局谋一域’。事实上,不只是龙海,漳州各县市区‘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一张图、一盘棋、一股劲,动力在协同,未来也在协同。”闽南师范大学教授黄耀明表示。

协同发展,“龙江风格”无处不在:近年来,为建设厦成、疏港、漳龙高速,龙厦、港尾、厦深铁路,龙海让出黄金宝地;为了确保厦金航线通航,以捕鱼为生的150名渔民全部退捕,转产转业;刚刚过去的三年时间里,近到省内的“兄弟”县区,远至湖北,龙海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倾情倾力地投入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战场”。

“我们榜山人是最讲风格的!种了半辈子蘑菇,忍忍痛,就关了吧。不能为了个人利益,破坏了厦漳共饮的好水。”龙海榜山镇马崎村的村民黄小贩在征迁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

早在1980年,龙海人民曾让出大量土地,出动大量劳动力,建成福建省最大的引水工程——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每年向厦门供水1.68亿立方米,占厦门市用水量的80%以上。如今,为了保护厦漳两地共同的饮水安全,龙海马崎村的蘑菇产业实现全行业退出,彻底消除九龙江北溪的水质安全隐患。

龙江风格

——弦歌不辍,薪火永相传

半个世纪后,在“龙江风格”的发祥地洋西村,依江而建的龙江文化生态园应运而生。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这段历史。”龙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典华介绍,原本的水利管理房被改造成“龙江风格展示馆”,陈列着1963年龙海人民堵江截流、引水抗旱的各种物品和照片,吸引全国32个省区市游客前来参观。

“2015年以前,村里有十几家砖瓦窑。这些砖瓦窑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它们是闽南红砖瓦窑和嘉庚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时过境迁,落后的瓦窑工艺对九龙江产生一定污染。”洋西村村支书郑跃艺告诉记者,响应上级政府号召,村民们再次践行“龙江风格”,主动将致富的古砖瓦窑让了出来。他们还清猪圈、拆旱厕、腾土地、捐款物,建起了“有故事的公园”。7座废弃的砖瓦窑最终被改造成“古窑陶艺文创园”,颇具文艺气息。

“累并快乐着!”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67岁的林兆明选择在退休后成为龙江风格展示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近10年来,他已接待了省内外干部群众共计20万人次。“‘龙江风格’是一群平凡的群众首创的,人们对它的理解越深入,越坚信这种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干事创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林兆明说。

在洋西小学,一群少年儿童身着芗剧服,眼波流转,音色清亮空灵,唱腔婉转悠扬,身姿轻盈摇曳。

芗剧《龙江颂》选段《送公粮》正在这里排演。循着先辈的足迹,13名小演员在移步换景中表演,全景式还原了九万亩受旱土地解救后,后山各生产队为感谢龙江大队,纷纷前往粮站代替龙江大队交粮的场景。

“‘龙江’淹田送水来,我队受益得高产,代他们交粮该不该?应该!”接连三段铿锵有力的“应该”将演出推向高潮,余音在剧场上空久久回荡,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位满鬓斑白的老人早已泪如雨下,他便是郑饭桶。“新一代龙江人将‘龙江风格’传承下去,我们很感动!”郑饭桶说。

“这不仅是生产生活的丰收,而且是精神世界的丰收。”演员郑晶怡告诉记者,她和伙伴们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小手拉大手》等节目,和更多观众一起追寻《龙江颂》的故事。

“抗旱春播,看起来只是农民的事,但各行各业都赶来支援,就连家庭妇女都聚到了石码灯光球场,连夜编织堵江用的草袋……”在位于洋西小学的龙江风格纪念馆里,小讲解员在为来自远方的客人讲述《龙江颂》的故事。孩子们分工明确,手势到位,童声极富感染力。讲解完毕,来宾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与小讲解员合影留念。

“每一位师生进校时,都要参观龙江风格纪念馆。新生入学的主题队日,我们邀请郑饭桶前来讲‘龙江风格’。孩子们非常喜欢听。”洋西小学校长黄春晖表示,这些年,学校将传播“龙江风格”作为使命,评选出综合素质强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小解说员人选,一批5~6人,为参访单位讲解“龙江风格”。

上个月,“龙江风格”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龙海计划投入5000万元,新建一座文化展馆及一座接待中心,展馆总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展馆将借助实物、照片和视频等形式,综合运用声光电、现代多媒体和互动技术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龙江风格”。

“我们要拓展‘龙江风格’的内涵与外延,从文化层面去理解它。唯有文化才能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才能直抵心灵,产生持久的影响,将‘龙江风格’世世代代流传下去。”黄典华表示。

声音

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时任福建日报副总编辑 王仲莘:

“龙江风格”是能引起跨时代共鸣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总能从中去鉴照自身、汲取养分。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方面龙海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就是“龙江风格”。但是,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值得我们很好地去研究。

一种精神形态的产生总是和当下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而精神形态一旦产生,又会成为历史长河中激励人们奋进的精神力量,从这一点上看,“龙江风格”的产生和所有其他精神的产生并无二致。就像雷锋精神、谷文昌精神、女排精神……它们触发于某个具体的事件或者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最后又成为一种绵长而恒久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可持续的,是值得记住的。

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马照南:

“龙江风格”诞生在九龙江这块土地上,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时至今日,“龙江风格”没有过时,在改革开放乃至长时间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都需要弘扬这样的风格。应当把“龙江风格”放在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放在漳州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中,继续把“龙江风格”传承好、发扬好,进一步提升“龙江风格”的精神内涵,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龙江风格”的新时代价值进入人们的生活。

福建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潘叔明:

那种质朴的村社风范,那股浩然的民族正气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它活脱脱地产生于群众的生产斗争中,产生于新生的社会制度之中,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尽管它带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但它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实践性,使它铸就一座历史丰碑,扬起一面思想旗帜,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宏观组织工作,同时,也将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长期建设。

12345


责任编辑:复兴网福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