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湖北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东湖评论:夯实“技能本色”,构建“职教强国”

来源:荆楚网 作者:复兴网湖北 发布时间:2021-11-13
摘要:东湖评论:夯实“技能本色”,构建“职教强国”---要贯彻落实好《意见》,需要深刻领会其中“新意”,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蹄疾步稳走好中国式现代职教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本次《意见》出台集中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上,《意见》明确了阶段性: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各地对职业教育的推动节奏将明显加快。在主导思想层面是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要贯彻落实好《意见》,需要深刻领会其中“新意”,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蹄疾步稳走好中国式现代职教路。

一、坚定巩固职教类型定位,强化职教类型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从类型教育的时代意义出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优化不同于强化,强化是要求外部如何进一步接受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而优化是如何通过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再设计自我实现类型属性,优化更有行动意义。特别是当前我们提出要建设技能型社会,其重点是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按照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规律办学,坚持类型特色是目标,体系建设是前提,高质量发展是基础。不断通过改善教育政策的公平性确保职业教育体系稳定;构建与普通学校平行、学制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理顺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通道;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管理职业教育;确立技能型人才所应有的社会地位。

从类型教育的定位出发,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的能力,试点“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推行新的教育评价方式和模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以标准化建设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标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从类型教育的属性特征出发,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就要求职业教育建成具有独立形态的教育体系,我国正在逐步完善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学制层次,要真正实现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必须加强各教育层次的内部衔接: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实现培养内容体系衔接;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畅通技术技能人才类型化升学通道,进而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深化办学体制和职业培训改革,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督导评估制度以及决策咨询制度。

二、坚定优化职教供给结构,完善产教融合体制

产教融合已成为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是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意见》明确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这与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一脉相承。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攻坚期和关键期,现代职业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然而在作为职业教育育人抓手的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比如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一些地方发展“见物不见人”,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技工、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居高不下,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微观层面,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政策层面,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激励保障服务还不到位,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健全。

本次《意见》明确支持建立健全多元办学格局,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同时,将落脚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服务供给,切实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的现实问题上,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就业创业,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与就业市场、企业需求、创新创业直接相连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重点聚焦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着力构建产教融合一揽子政策体系。宏观上,发挥好政府统筹作用,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微观上,促进人才供需两端相向发力,引导产业需求融入人才供给,促进产教融合供需对接,支持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三、坚定丰富职教办学形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需要树立产业主导思维,围绕产业办专业,紧跟产业动态、产业标准创新课程、教师等教育要素,以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在校企合作的推进中还要始终坚持4个导向,一是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与就业工作之中,指导并宣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各类项目;二是要进一步压实企业产教融合责任,引导推动企业、院校、社区和其他机构探索建立可持续性强、伙伴关系融洽、办学流程简化、办学方式灵活和权利责任分明的职业技术教育;三是探索建立初级教育劳动者就业准入制度,拓展中级教育劳动者技术、技能培训渠道,在各行各业推动形成系统的、有效的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四是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寻求与知名智库、研究院或其他的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简化和改进职业教育项目,保证人才的培养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意见》明确要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更好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在实践中过程中还要引入企业等主体参与办学,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实训基地和书证融通试点示范,打破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探索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注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人才、技术共同驱动经济发展。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坚定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意见》要求:“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对于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导向,最明显的动力是为市场培养更优质适用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因此满足外部需要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外部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要为标准,是外部市场控制的质量观。如果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教育教学水平低下,办学条件简陋,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消极,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质量不仅要对标企业要求,更要认真关注、努力满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需要。这两种需要并不总是一致的,职业教育质量应在“就业需求导向”与“学生发展为本”两种逻辑之间取得平衡,并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置于优先位置。换言之,职业教育质量观必须兼顾内部质量与外部质量,首先应夯实内部质量保证。

在学生出口评价上,改变人才评价体系。树立德技并修是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一方面是指德育与技能教育一体化,将德育融于技能教育,而不是在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之外独立进行道德教育;技能教育必须蕴含德育元素、以育人为最高旨归,不能是“纯化”的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德”“技”相辅相成,人无德不立、无技不成。二者之中以“德”为本,“德”是学生健全发展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力的基石,也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技”是学生发展可观察的明显标志,是学生胜任工作的硬核本领,也是养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途径,但须以德行与价值观为基础。

在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还要始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职业学校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建设。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同时在内部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纳入教学内容。深入实施“1+X”等级证书制度,将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外部环境营造上,要推进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加快教育治理模式转变,引入企业等主体参与办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第三方作用,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现代化,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落实“三个转变”和2022年职教改革发展的具体指标,加强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保障。“强化服务”重点是服务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服务社会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建设,全面释放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我国多年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实践证明了仅靠教育系统、仅在教育内部发展职业教育不行,必须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各行各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全社会要加强《意见》宣传,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定和国务院文件上来,扩大职业教育政策影响,释放政策红利,调集教育内部、外部各种有利因素,形成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能。

进入新时期,踏上新征程,我们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提质赋能,以《意见》出台的东风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职教路,更好地彰显职业教育的“大有可为”和“大有作为”。

注:本文系2020年度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高职“百万扩招”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研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阶段性成果,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地方高职招就工作研究》(2020JQ03)的研究成果。

稿源:荆楚网

作者:孔鹏(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文秘科副科长)

干国胜(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复兴网湖北

上一篇:百年党史中的“营养剂”究竟是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中国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中国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复兴时报社 © 2014-2021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