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山东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沪漂说丨山东大哥在上海摊煎饼的26年:一张煎饼托起一家六口 辛苦但幸福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复兴网山东 发布时间:2024-01-10
摘要:沪漂说丨山东大哥在上海摊煎饼的26年:一张煎饼托起一家六口 辛苦但幸福

编者按:上海,是一座脚下有“六便士”,抬头有“月亮”的城市。每年,大量沪漂带着行囊,从五湖四海,涌向这座中国外地人口最多的城市。他们从哪儿来?为何来?又为何留下?生活中有哪些酸甜苦辣?这一次,我们将镜头对准上海街头的千万沪漂,记录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人生,书写新时代沪漂追梦人的动人故事。

海报新闻记者 王笑寅 刘敬怡 上海报道

2024年,40岁的黄友良开启了自己在上海卖煎饼的第26个年头。

黄友良的“煎饼黄”煎饼店位于铜仁路与南阳路的交叉口。1月9日,高楼林立的静安区,来来往往的上班族在“煎饼黄”店面所位于的“T”字型路口汇成了一波又一波的人流,海报新闻记者到达时正值中午,黄友良和妻子胡英正在小店里忙碌。

“老板,要一个7块钱的饼加里脊,要一点点辣。”“葱花香菜有忌口吗?”黄友良一边应着顾客的点单,一边熟练地在摊饼机上打蛋,摊面糊,铺上土豆丝、脆皮、生菜等夹料,再卷起,不一会儿的功夫,香喷喷的山东大煎饼便装袋送到了顾客手中。“味道很好!”该顾客一边大口咬着刚出炉的煎饼,一边向记者说道。

黄友良摊煎饼的手艺是跟着父亲黄守均学的。黄友良来自中华煎饼第一村——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油篓村,他们一家也是村里最早走进上海做煎饼生意的家庭。目前,靠着一家传一家、一家带一家,该村已有近千人走出家乡,来到江浙沪一带做煎饼生意。

一开始的“煎饼黄”门店

曾尝试回家开农场生产煎饼原材料 但以失败告终

曾经的黄友良是一个在煎饼事业上有远大抱负的人。接手父亲的煎饼摊后,黄友良想要用“匠人精神”打造“煎饼黄”品牌,做到从农场到市场无缝衔接。他认为,这么多人都在做煎饼,要想比别人做得好,就要从食材入手。2018年,黄友良回油篓村创业,尝试做自己的家庭农场,种植玉米、小麦等煎饼原材料,他笑称,做这件事就像是“为了喝牛奶去养一头牛”。

黄友良为自己的农场付出了许多心血,为了产出满意的有机农作物,他下了大量功夫,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环节都亲力亲为,然而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令他大受挫折。种植成本的提高导致农作物售价也同步上涨,黄友良种出来的农作物个头并不大,拿到市场上没有人买账。“我种出来的玉米比想象中还要小,人家不认可。”黄友良无奈地说。

为了兼顾山东的农场经营和上海的煎饼生意,黄友良常常两头跑,但最终由于农作物产出结果不理想以及忙不过来等原因,2022年,他放弃了继续做农场的念头。

“放弃的时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否认别人很容易,否认自己就感觉很难过,失败后我就回上海贷款买房,这也是想让自己破釜沉舟没有回旋的余地,要不然我还是不死心啊,在农场上付出太多了。”黄友良说。

“要是你们前几年来采访我,我肯定狠狠地和你们说我未来做煎饼要怎么样怎么样,以前我还申请世界纪录,要做世界上最大的煎饼,但现在我就想说实在的,把我父母小孩照顾好、规规矩矩地把房贷还好,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提起做农场的失败,黄友良仍感到失落与不甘,在采访过程中,他多次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农场旧照片,以及当时为了宣传农场自己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视频,在2022年的视频中,黄友良写道:“人生不易,互相鼓励。”

黄友良和妻子胡英

“现在的生活压力大,但是幸福。回去做农场的那几年其实不是一无所获,吃了那几年土面子,我现在感觉干活也有劲,有幸福感,也快乐。以前都是雇的人在做事,我不干活,现在自己干活,汗哗哗的,但是舒服、有奔头。有人认可我、来买我煎饼,我们一家人也和和美美的,我就很幸福。”黄友良笑着说。

谈起对未来的打算,黄友良说:“现在我们每天就在这个店里面,像井底之蛙一样,还没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山河湖海,等房贷还完了,小孩稳定下来,我想带我老婆出去逛一逛,去拉萨看一下。我老婆说,我们到哪个城市就在哪个城市做煎饼,就用卖煎饼的钱搞穷游。”

责任编辑:复兴网山东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