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天津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激发生娃意愿 还需“标本兼治”

来源:北方网 作者:复兴网天津 发布时间:2022-04-10
摘要:保持健康、合理的人口出生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如何破解“不愿生、生不起、养不起”的难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民生热点话题之一。显然,走出“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现状,是一道“综合题

  天津北方网讯:“想生二胎吗?”

  “不想生。生不起。”

  相信这样的对话,人们并不感觉陌生。2016年,国家“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之后,“二孩”话题不仅在“母亲”之间,还在社会上成为热议话题。也是在那一年,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出生人口达到了1786万,相比前几年,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经过短暂的出生人口增长之后,在随后的五年里,我国出生人口出现了“五连降”。今年初,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转折性变化,总人口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出生人口继续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而2021年5月通过的“三孩”政策实施时间不长,相应的配套和支持措施也在陆续制定和完善中,效果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

  保持健康、合理的人口出生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如何破解“不愿生、生不起、养不起”的难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民生热点话题之一。显然,走出“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现状,是一道“综合题”,不能仅仅着眼于生育,而应该将生育、养育、教育结合成一体考虑,有的放矢地找出解决之道。

  钱不是唯一的问题

  其实,从文章开头的那段问答中就不难看出,人们对于生育的第一反应是“生不起”,经济压力是排在第一位的。

  小解笑称自己早在十年前就“躺平”了,“我觉得我这种‘佛系’是不得已而为之。可孩子才上小学,为了让他在以后的竞争中更有优势,我肯定会在子女的教育上倾注更多的精力。当然,随之付出更多的还有财力。”

  每月在教育上的支出有多少?小解算了一笔账:为了让孩子能在和平区上学,她和老公买了一间八楼到顶的“老破小”,每个月除去公积金还要自掏腰包3000元还房贷。此外,她给儿子报名了绘画、小主持人培训、篮球等课程,每个月这些支出又是3000多元。“我们家在河东区,本来计划是让姥姥、姥爷带着孩子住在和平区的那个学片房里,但无奈楼层太高又没有电梯,老人这样上上下下实在吃不消。我们就只好自己带孩子了。”因为小解夫妻俩经常晚上七八点钟才下班,干脆又给孩子报了个托管班,每个月的托管费是1800元。“只是这样草草算下来,每个月在教育上的支出就近8000元,更不要说孩子日常的吃穿玩了。别忘了,我们大人还得维持正常的生活呢。”小解无奈地说,“刚开始‘二孩’政策出台的时候,还有朋友劝我再生一个,这样,学区房能物尽其用,更划算。但是多一个孩子,后续的教育各种花销都要翻倍。假如‘二孩’是女孩,这两室一厅都不够住了,还得换房。还是算了吧。”

  今年3月,极光调研发布了一份“生育人群研究报告”,其中关于宝妈、宝爸不愿生育下一胎的原因,除了领先的“经济压力大,难以负担多胎的生育和教育成本”外,另一个占比超过50%的原因是“时间精力不足,难以照顾多胎”。对此,二孩妈妈贾女士深有体会。

  贾女士自己的工作非常稳定,丈夫是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研发人员,收入不低,在要“二孩”的时候并没有为花销犯愁。“我家老大是女儿,可能是孩子太过乖巧可爱了,让我对于养育二孩的难度有了很大的误解。”贾女士这样自嘲,“女儿4岁的时候,我生了一个男孩,当时身边好多朋友都对此羡慕不已,我也感觉自己走上人生的‘巅峰’。不过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一家也感受到了养二娃的辛苦。”

  首当其冲的是贾女士的母亲。“我妈有时会跟我念叨,带老大的时候真的没费什么劲儿,感觉玩着就带起来了。这才四年,怎么就觉得力不从心了呢。”2021年,姥姥带孩子们出门晒太阳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手腕骨折,这一下贾女士就有点忙不过来了:“因为父母的身体一直很好,我从来没有想过家里有病人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妈妈这一受伤,我很心疼,也才发现家里每个人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了谁都运转不灵。”贾女士一度想请个保姆来家里帮忙,但是被姥姥、姥爷制止了:外人做饭我们吃不惯,带孩子也不放心。这个想法就只好搁置了。

  去年9月,女儿上小学之后,贾女士真切感受到做家长的不易了:“现在有些作业必须在电脑上操作,孩子和老人都不会,必须父母帮忙。”有一次,学校有个在线教育平台的视频要孩子看,姥姥在家折腾了一天就是登录不上去,等到贾女士下班回家后才完成,给老人急得够呛。“现在这还是一年级,等以后两个孩子都上学了,在辅导孩子上需要花费的精力肯定会更多,而且只能靠我们自己。养两个娃是我的极限了,否则只能做全职妈妈了。”贾女士说。

  隔辈带娃与观念冲突

  当下,不少年轻的双职工家庭,迫于工作的压力不得不寻求长辈帮助照看孩子,隔辈带娃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随之而来在育儿理念上的“代沟”,也成为这些家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小羽是“90后”,她和丈夫都是山西人,随着女儿出生,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搬来天津跟他们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只要一说渴了,水杯就立马递到手里;一说累了,立马被抱起来;就连孩子摔倒了,奶奶还要对着地猛踹几脚,责怪地把自己的孙女给磕疼了……小羽明白老人这样很辛苦,但是对孩子并没有好处。今年9月,孩子就要进幼儿园了,小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己盛饭、刷碗,自己洗袜子,自己收拾玩具,帮助家人做简单的家务等。但是,很快她发现自己的努力被老人给迅速“化解”了。

  如果说这些尚可以通过跟老人的沟通来慢慢加以纠正,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小羽感到非常无力的,那就是家庭氛围。“爷爷、奶奶都是心直口快的类型,住在一起时间久了经常是一张嘴就‘呛’上了,也不是真的吵架,就是不能平心静气地说话。”小羽愁道,“我开始觉得没什么,习惯了就好。但是我发现女儿现在说话也有样学样,对我‘横’得不行。孩子每天就在这种环境里耳濡目染。要说我提醒老人吧,他们几十年这种相处模式下来也很难改变了,这对我来说真的‘无解’。”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小羽说如果再要一个孩子的话,她肯定选择自己带;如果没有条件自己带,只能选择不生。

  “跟长辈的育儿理念有冲突怎么办?”是近几年社会上热门的话题之一,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育儿经”不少,但无一例外最后都会强调“父母亲自带娃的重要性”。于是问题又回到双职工家庭没时间怎么办?把这个问题交给长辈,可能得到的回答很简单:妈妈全职在家带孩子就好,爸爸出去赚钱。但是,现代女性对自己的定位更加多元化,甚至更多的女性认为,更高的收入,才能降低生育的风险。

  不仅如此,在生育带来的风险足够可控的时候才生育,不仅是女性理性的选择,也是许多男性的理性选择。毕竟在复杂多变的职场面前,“双薪家庭”更能抵御风险。

  对于女性是否应该做全职太太,李先生显然想得更多。“无论赚钱多少,我还是希望妻子能够工作,这是保持思想活跃、不与社会脱节的最好方法。”李先生坦言,“我自己有兄弟,母亲为了照看我们,40岁就辞职在家了,现在又给我们兄弟带孩子,她的付出我们非常感恩。但也不得不承认在许多事情的认知和理解上,母亲的思维还停留在自己工作的年代。在带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之间的隔阂比较大。妻子的精力都放在纠正她的老观念上,我的精力则主要在调解婆媳关系上。未来,我们也会成为长辈,我希望妻子以后能够更圆融、更开明,不要给孩子带来同样的烦恼吧。”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最近,赵先生家每天都在“鸡飞狗跳”中度过。赵先生有三个儿子,老大上初一,老二上三年级,最后一个刚上幼儿园,因为这波新冠疫情,现在三个孩子全“闷”在了家里。“虽然停课了,但是没停学。老大、老二的直播课必须一人一个屋,要不相互影响。老三一定得拉住了,要不影响哥哥们学习。课上完了,还得分别辅导作业,巩固复习。下午,再带着孩子出去运动一下,省得他们旺盛的精力无处发泄。”赵先生掰着指头数着一天的任务,真是安排得满满当当,“买菜做饭是我爱人的任务,一日三餐,孩子们都在家,哪一顿也不能省。再加上收拾孩子们游戏的‘战场’,她这一天也够累的。”

  面对疫情,一些家庭愁的是停课停学孩子无人照看。赵先生看似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却有更深的烦恼。赵先生和爱人经营着一家歌舞团,这些年除了各种演出之外,还开办了舞蹈培训机构。但是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演出市场不稳定,培训机构同样也是时开时停。“这对我们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来说影响比较大。”赵先生坦言。为了适应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趋势,赵先生对歌舞团和培训机构的未来做了新的规划,但是无奈照看孩子分去了很多精力,也让他的工作进展缓慢。“本来我们养育三个孩子没太大负担,但现在确实压力变大了,会有些焦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多财经类新闻媒体都对疫情给各行各业造成的冲击进行过分析,不少行业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今年初,国新办举行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在回应近年来出生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时,明确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列在了第三位。不只在中国,国际多项调查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水平出现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受疫情影响,年轻群体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婚育安排被进一步延后或直接取消。

  营造“生育友好”的观念

  虽然通过采访发现,各个家庭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坐下来细想,各种“不敢生、不想生”的理由,归根结底还是要统一到两个问题上:没钱和没时间。

  可喜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民众关注度极高的生育话题做出了如下部署: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将生育涉及的经济成本纳入面向全员的个税专项扣除,是当前最直接、最可操作,且能体现降低养育成本比较有效的措施之一,传递出政府为想生孩子的育龄人群降低生育、养育成本的积极信号。对于这个消息,小羽的态度最为积极:“3岁以下孩子的个税减免政策,我可能享受不到了,但确实能减轻不少人的负担。如果国家的普惠托育服务能很快跟上的话,也说不定我会考虑再要一个孩子。”

  今年部分住津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优化生育政策的建言献策,也得到了宝妈、宝爸们的关注。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设立托儿所、保育中心;将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建议,收获了不少家长的赞成票。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提出的“对于聘用生育期、养育期女性员工的企业,应实施税收优惠。对于国家政策规定而由企业担负的生育假、陪护假、生育津贴等,应纳入企业减免税收或退税的核算范围,最大可能地降低企业相关负担”等建议被认为切中要害。

  在专家看来,包括短期减税、育儿津贴在内的种种鼓励生育措施,短期内可能会起一定促进作用,但都相对“治标”。从更长远来说,“治本”需要营造一种生育友好的文化观念。陆杰华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晚婚晚育、不生少生可能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加上结婚、生育年龄推迟叠加的作用,其实可能会抵消上述措施带来的影响。未来应“标本兼治”,在短期政策改善的同时,要使所有人从过去的观念中转变过来:生育孩子不是负担,而是一种长远的财富。(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责任编辑:复兴网天津

最火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2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