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军事

旗下栏目: 热评 时政 国际 国内 军事

榜样——“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我们在路上”系列文章之三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复兴网军事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要: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

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习近平

榜 样

——“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我们在路上”系列文章之三

■解放军报记者 袁丽萍 李诗鹤 通讯员 王希明

初春时节,蒙蒙细雨随风飘落。道路两侧路灯灯箱上,“学雷锋 做雷锋”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这里是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雷锋的故乡。

65年前,18岁的雷锋从这里出发,前往鞍山钢铁公司当工人,后来参军入伍……

雷锋用短暂的生命,给人们留下一座历久弥新的精神丰碑。望城是雷锋长大成人的地方,是雷锋精神的孕育地和发源地。

就像诗人所说,“春风吹到的地方,处处生机盎然”。数十年来,雷锋身上那些让人们敬仰和追寻的伟大品质,以及不断延伸的雷锋故事,凝铸成厚重的雷锋文化,给人们以无限温暖与激励。

望城区人武部组织新兵入伍欢送仪式,鼓励新兵做雷锋精神的种子。作者提供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望城一户贫苦农家,7岁那年不幸成了孤儿。

在位于望城区正兴路的湖南雷锋纪念馆采访时,记者对其中展出的两段雷锋的发言印象深刻。

“1949年,我的家乡解放,党给我吃的穿的,送我上学念书,乡长彭德茂买给我新棉衣、棉裤……学校谭礼老师待我很好,买给我石板、石笔、书包、雨具,放假和过节带我到他家去玩,上课他把着我的手学写字。”这是1960年11月5日,雷锋在沈阳师范学院作报告前写下的部分提纲。

“我响应党的号召,去当新式农民,决心做个好农民,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这是1956年,雷锋从荷叶坝小学毕业时,面对全体师生的发言。

党让雷锋获得新生,谭礼老师、彭德茂乡长等善良人们的关心让他健康成长。两段质朴真诚的发言,饱含雷锋对党的感恩,对建设祖国的热情,对新生活的憧憬。

雷锋从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也成为望城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

半个多世纪来,望城人民热爱雷锋、敬仰雷锋,矢志不渝“向雷锋学习”。60年来,望城建立了学雷锋长效机制,发布了《学雷锋鼓励保护暂行办法》,注册成立680余个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建设了雷锋政务超市、雷锋社区、雷锋道路等以雷锋命名的标志性场所和景观,让雷锋文化深深融入城市建设当中。当地群众骄傲地说,我们这里天天都是学雷锋纪念日。近年来,望城涌现“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的小英雄周美玲,“时代楷模”、全国“学雷锋模范消防大队”望城消防救援大队及2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一批学雷锋先进个人和单位。

一种精神文化要有长久的生命力,不断延续壮大,就要有其扎根生长的“土壤”。在望城,让雷锋精神之树愈加繁茂的“土壤”,便是雷锋家乡人民对雷锋精神的自觉传承发扬,对雷锋文化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创新。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人们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接受雷锋精神的道德滋养和文化滋润,又用自己的行动充实、传承发扬雷锋精神。雷锋从未走远,雷锋一直与望城人民同在,雷锋精神与望城气质始终共鸣共振。

望城区组织“接过雷锋钢枪”雷锋特色民兵分队授牌仪式。作者提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灿烂的阳光下,展板上“踏着雷锋的足迹前行”几个字熠熠生辉,即将奔赴祖国四面八方的望城籍新兵共同唱响了歌曲《如果你是一滴水》。“歌曲仿佛唱到了心灵最深处,我感受到了身为雷锋战友的光荣和责任”,这是某部列兵甘涵对去年3月望城区新兵入伍欢送仪式的难忘记忆。

这首歌曲的歌词,源于18岁的雷锋在望城团山湖农场工作期间,写下的第一篇日记。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向自己提出了7个问题,后来被人们称作“雷锋七问”。它是雷锋叩问初心之作,蕴含着他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雷锋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给了“雷锋七问”最好的回答。

这首歌曲的首唱者,是曾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服役的望城籍孪生兄弟雍文和、雍文森。他们被战友们亲切地称呼为“雷锋兄弟”。欢送仪式那天,他们是领唱员。虽然已记不清是第多少次唱响这首歌曲,但他们依然感觉热血澎湃。

“我是望城入伍的新战士,我宣誓:服从国家和军队的法律法规,自觉传承雷锋精神……”自2021年开始,望城区人武部每年举办两次“像雷锋那样当兵—望城新兵入伍欢送仪式”活动。雷锋文化广场前,役前训练新兵唱响雷锋歌曲,面对雷锋雕像庄严宣誓,从曾在雷锋生前部队服役的望城老兵手中接过“雷锋钢枪”……很多望城走出的兵,后来都跟人武部领导提到欢送仪式:“那天的活动值得铭记一生”“从雷锋家乡走来,我要用实际行动学雷锋、做雷锋”。

有学者曾说,仪式是文化真正的纪念碑。从本源上说,所有文化形式的根本目的,都在于着手去建立一个思维和情感的共同世界。每年的“像雷锋那样当兵”活动,展示雷锋式好战士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构筑起新老兵和广大群众对“雷锋家乡出好兵”“雷锋家乡学雷锋”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自觉。

望城区人武部领导说:“近几年,望城每年有300余名青年应征入伍,在传播雷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活动中,是一支不可小视的队伍和力量。我们举办这些活动,就是为了勉励新兵争做雷锋精神的种子,将雷锋精神、雷锋文化,传递给更多人,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当好雷锋家乡的‘形象代言人’。”据统计,近10年来,先后有500多名望城籍战士提干、立功受奖,1000多名望城籍战士成为各类骨干。

“接过雷锋钢枪—望城区雷锋特色民兵分队授牌仪式”,新兵种植“雷锋林”,“身边的雷锋”评选表彰,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驻地高校三方共育“雷锋式好战士”……近年来,围绕“弘扬雷锋文化、推进国防教育”,该人武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仪式活动。这些活动既是传播雷锋文化的载体,又是雷锋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其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在悄无声息中不断开花结果。

“雷锋·强军号”国防教育公交专线开通仪式现场。作者提供

“向雷锋报告:今天,我部与望城区白箬铺镇胜和村的仁和小学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接力助学活动,共与10名贫困学生结成了助学对子……”在望城区人武部雷锋书屋,记者看到了一沓沓日记本。保障科科长杨洲在2019年9月3日写下的题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的日记,让人读来心生温暖。

续写雷锋日记,是2000年以来,该人武部一茬茬官兵接力传承的光荣传统。23年来,他们鼓励干部、职工、民兵以“向雷锋报告”为主题,坚持续写雷锋日记,并于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举办“我想对雷锋说”活动。如今,在他们的倡议下,这项活动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用蘸满情感的笔墨,在新时代的“雷锋日记”中写下动人篇章。在一次次跨越时空的精神追寻中,在一次次与雷锋的隔空对话中,他们擦亮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底色,激发扎根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的奋斗热情。

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历史积淀。一种文化品牌的打造,往往需要几代建设者的努力。

在望城区人武部,像“续写雷锋日记”这样被长期坚持下来的,还有“雷锋大讲堂”宣讲课。

“作为雷锋家乡的军人,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把自己‘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在人武部礼堂,记者跟着预征新兵一起听了一堂雷锋精神宣讲课。这是该人武部“雷锋大讲堂”开办以来的第105次开讲。

“实际的开讲次数肯定超过‘105’了。从很多年前开始,人武部就经常为工农学兵宣讲雷锋精神。2018年我们将政治教育课和国防教育课统一以‘雷锋大讲堂’命名。每当新兵入伍、民兵集中训练、大中小学生来部参观等时机,我们都要在大讲堂进行宣讲。”人武部领导介绍。如今,他们依托“雷锋大讲堂”,广泛邀请雷锋生前好友、雷锋连退役官兵、望城籍参战老兵等登台讲述雷锋故事和学雷锋经历,影响教育了一大批听众,让“雷锋大讲堂”成为传播雷锋文化、开展国防教育的窗口和平台。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在望城,湖南雷锋纪念馆也已经开馆60年。

雷锋牺牲后,1963年2月,家乡人民在他曾就读的荷叶坝小学的两间教室里开办了“雷锋烈士生前遗物和照片展”。这是湖南雷锋纪念馆的前身。陈列内容为介绍雷锋光辉一生的图片和剪报,以及雷锋亲友送来的雷锋使用过的铁锅、竹床、柴刀等实物。

随后的60年间,湖南雷锋纪念馆先后4次更新场馆建设,展陈更加丰富,布展更加精心,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党员干部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平台。60年来,这里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近5000万人次,将数不清的雷锋精神种子撒向世界各地。

从望城区人武部坚持23年的“续写雷锋日记”、“雷锋大讲堂”持续开讲,到湖南雷锋纪念馆4次修缮,再到雷锋家乡60年来坚持不懈学雷锋,这些实践带给我们启示:充分激发雷锋文化所蕴含的力量,发挥其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久久为功。

望城区人武部组织宣讲队走进校园,鼓励大学生向雷锋学习,从军报国。作者提供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是我们望城永远的骄傲……”临近学雷锋纪念日,记者在望城区一辆红色公交车上,听到了一堂别样的宣讲课。

这辆红色公交车,来自望城区人武部牵头打造、去年2月底开通的W305路“雷锋·强军号”国防教育公交专线。这堂宣讲,来自望城雷锋特色民兵宣讲分队。

细雨蒙蒙,在一众蓝白色城市公交车中,以红色为主色调的“雷锋·强军号”格外引人注目—公交车车身喷涂装饰有雷锋头像、民兵训练图片和强军标语等国防文化元素,车头下方的“雷锋·强军号”十分醒目。车内装饰随处可见雷锋元素,每个座椅背面都印有雷锋的故事,车厢两侧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雷锋日记》摘要。一辆公交车就像一个小型展览,全方位展示雷锋事迹、民兵风采、征兵政策、国防法规等内容,让乘客在乘车途中沉浸式感受国防文化的熏陶。

“团山湖上的新式农民—雷锋”“一颗螺丝钉的启示”“感恩的雷锋”……每逢学雷锋纪念日、建军节等重要时机,雷锋特色民兵宣讲分队都会登上公交车开展主题宣讲,让这趟专线成为远近闻名的“流动课堂”。

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许多人专程前来“打卡”“雷锋·强军号”。宣讲分队队员王珍介绍:“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们特别喜欢乘坐我们专线,听我们宣讲。”

将历史与现实对接,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活动的形式和手段,是让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的必由之路。

“雷锋·强军号”国防教育公交专线的驾驶员,均为雷锋民兵公路运输连的基干民兵。接受我们采访时,几位民兵都用“骄傲”一词形容自己驾驶“雷锋·强军号”的感受。

“骄傲”,代表着认同,代表着共鸣。

认同的表现,便是立足岗位学雷锋、做雷锋。一年来,该专线驾驶员们为乘客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公交服务,还经常自觉自愿做好事,将这一专线打造成望城安全专线、服务专线,用实际行动做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学雷锋活动,应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这也正是雷锋精神葆有旺盛生命力,一直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重要原因。

用精神照亮前路,雷锋家乡处处见“雷锋”,雷锋精神之花绽放在各行各业。让记者格外有感触的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参加民兵队伍在望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是雷锋家乡兵”“我当民兵我光荣”的口号广泛传播。目前,望城区有雷锋民兵应急连、雷锋民兵宣讲分队、雷锋民兵公路运输连等5支雷锋特色民兵分队,不断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这些身影中,有在洪水灾害中不顾自身安危转移群众的雷锋民兵应急连排长阳志国,有将休息时间倾注在助学活动中的雷锋连退伍老兵王忠华,有身残志坚、长期坚持组织公益活动的齐文英……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雷锋精神点亮着凡人善举,温暖着社会角落。“学雷锋、做雷锋”在望城蔚然成风。

这就是雷锋文化的力量。

文化虽无声,鼓之似雷霆。人创造文化,文化反过来塑造人、培育人。文化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和反映,是塑造人、改造人、培育人的一种强大力量。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塑造什么样的文化人格。历经半个多世纪积淀而成的雷锋文化,将浓缩着忠诚于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崇高品质的雷锋精神不断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人格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雷锋身上‘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向善’的价值追求一直影响着我。”雷锋民兵宣讲分队队员、湖南雷锋纪念馆讲解员张璐琪说。

张璐琪的母亲谭荒芳是听着雷锋的故事、读着《雷锋日记》长大的。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自幼失去双手的她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勤学苦练,出色地完成了雷锋纪念馆档案整理、宣传宣讲工作。她时常教导女儿,要像雷锋一样,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作为一名雷锋家乡人,张璐琪童年时就担任雷锋纪念馆的“小讲解员”。2009年大学毕业后,她接过母亲的“接力棒”,正式成为一名讲解员,在4000多场宣讲中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化的生机活力,在于赓续,在于传承。

望城区中岭小学大门口,挂着一面“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的牌匾。校门口迎面立着一座雷锋雕像。雕像上,雷锋佩戴红领巾,英气勃勃,年轻挺拔。在望城区人武部指导下,这所小学设立了“国防安全教育基地”,组建了学生国旗护卫队,常态化开展体能训练和国防安全教育。在学校的留言板上,一道道稚嫩笔迹许下庄重的誓言:“向雷锋学习”“从军报国”……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临别望城,记者在雷锋纪念馆内,听到了触动心灵的歌声。几名小学生戴着红领巾,站在名为《榜样》的雷锋汉白玉雕像前,深情歌唱。听着那悠扬清澈的童声,看着展览墙上雷锋同志那年轻鲜活的形象,暖流涌上我们的心头。

英雄精神,春风化雨,一颗颗红色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复兴网军事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