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网络

旗下栏目: 三农 教育 法治 体育 消费 旅游 网络

流程也是一款产品

来源:王智远 作者:复兴网网络 发布时间:2023-09-07
摘要:前段时间,读到《资治通鉴》第七十九卷中,杜预对官员升迁奖惩制度的深刻见解,对我启发很大。 原文说,“古者黜陟,拟议于心,不泥于法;末世不能纪远而专求密微,疑心而信耳目,疑耳目而信简书。简书愈繁,官方愈伪。” 什么意思呢? 古代,人们进行官员升迁、奖惩,

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流程,流程能够让我们所做的事情井然有序,提高我们的效率。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产品,为什么这么说?

比如:

很多公司,最初设立财务报销初衷是,让公司承担员工在公务上的费用支出。但实际操作中,大家都明白有些费用无法按照正常报销程序来处理。

有时,财务部门会采取一些解决方法,为各个部门设立一个小备用金池,或者允许员工自己先垫付费用,然后再通过收集各种购物凭证,来抵扣支出。

财务部门当然知道你确实是花了钱,但因为他们需要对公司财务程序负全责,所以,无论你采取什么措施,总之,只要有发票来证明都好说话,如果没有发票,就很麻烦。

这样发展下去,导致结果显然意见,大家围绕流程跑,更看重流程,而非工作本身。那么,这种按部就班、走程序的思维方式,难道真没有好处吗?

不是的。

比如,你在工作中有个想法,给领导汇报,突然跑过去会占用他的时间,于是,他会说,你怎么想的,把细节写出来。

这并未因为他想看你写的文字稿,而是,一旦把东西落地成文件,他可以按照文件要求,知道找哪些人协助你,这也意味着,你的想法走入公司程序,而不是被忽略了。

反之,你突然跑过去找他,他即便觉得挺好,关键也无法调动别人去帮你;即便能帮你,与你对接别人,你又要和另一个人讲一遍,是不是很麻烦?

因此,一旦你接受按流程办事、规范程序思维,你就可以更好的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它。

就像:

有一份重要的快递丢了,不要马上给快递打电话,毕竟大部分人都知道,打给他们通常会得到不友好的态度,甚至避重就轻。

你应该直接联系邮政管理局,他们是负责监管快递业的部门。一旦你通过这个途径提出投诉,快递公司将卷入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这也就意味着,你的问题更有可能被认真解决,会得到赔偿。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问题只是小问题,可以商议解决,就没必要采取如此大的举措。

不过,我身边有一个比较狠的例子。前一段时间,我朋友家的宽带坏掉了,打官方电话报修3次,官方都没派人,他直接给工信部网站发了个电子邮件,把原委都说了清楚。

结果,没过两天,有人主动联系他,不仅维修师傅去了,负责那个区域的小领导也去了,吐槽说,“哎呀,你的一个电话,搞得上级要求我们必须处理,还要按照流程给他们反馈,修不好也要给理由”。

所以,面对生活,流程就是关键。

假设你有解决不了的事,大概率是没有走入这件事的系统中,找到那个系统,想办法与系统监管部门取得联系,你就能得到答案。

同理,一项工作也是这样。一旦进入系统,就会被固有模式推动,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我见过很多高管经常说,“出了问题我很烦恼,就拍不到个人身上,怎么办“?在我看来,是流程的问题。一旦梳理清楚流程,问题和漏洞就会自然浮现出来。

03

不过,从个人角度,我发现许多人将流程设计得过于繁琐,反而使工作更加繁重。

拿写作来说:

一些人使用各种笔记软件,比如Obsidian、Notion、Flomo等,这些软件具备各种高级功能。

他们往往会沉迷于软件各种设置,试图让每个段落、间距看起来更加完美。甚至,还会深入研究各种插件和拓展功能。

然而,过于关注这些细节,往往会让他们陷入无休止的微调和研究中,分散了注意力,导致创作进程被延迟;有时甚至会陷入与软件斗争中,而忘记了,真正应该专注于的内容创作本身。

可是,流程太粗糙也绝非好事。许多人在电脑中储存大量文件,包括工作文档、照片、音乐和视频。

如果没有建立明确的文件分类系统、规范的命名方式,那么,当再次查找这些文件时,就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浏览整个文件夹。

这实际上是一个整理问题,也是一个流程问题。

流程设计之所以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是动态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倾向于根据需求、偏好来推进流程。然而,更明智的方式应该,以事情本身为基准,量化事情的标准,以事驱动流程的设计,才是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方法。这是我最大感悟。

04

那么,我如何设置自己的工作理念、以及流程的呢?

首先,安排日程,除非提前很久计划的大型事件,我通常不会提前预定突发性的小型行程。

例如:

如果有人突然问我:“智远,明天下午有时间吗?想喝杯咖啡谈谈某个事情。”

我会告诉他,现在没有安排,如果需要见面,我们可以随时见面,这个不预约小日程的想法来源一本书,叫《完美的混乱》(A Perfect Mess)。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为了一件很小、立马可以行动的事情而占据一下午时间、是真划不来。我今年一直在用这个方法,并发现非常喜欢,这让我有更多时间专注做重要的事。

你也不用完全照做,关键要分辨清楚,哪些事情更重要,虽然有些事、听起来有趣,但并不值得牺牲更多时间。

其次,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务,我只保留三个清单:一个是马上要做的,一个是要关注的,一个是稍后做的。

  • To Do List:一个需要马上执行的任务列表。这里的任务必须完成,而且按照时间先后排序。
  • Watch List:一个用于跟踪的列表。这些事情可能不需要立刻做,但我需要时刻关注它们的进展或情况。
  • Later List:一个稍后再做的事项列表。也就是,一些我可能想做但不是现在,或者我有空再说的事。

如果没有特别安排在三个清单之中的任务,我通常会忽略它们。但是,一旦有了任务,如何进行排序?或者说,怎么知道明天应该做什么?哪个优先?

我有个习惯,每天睡前都会查看待办事项清单(To-Do List),从中挑选出明天最重要的3-5项,并将它们记录在备忘录中。

第二天,我会全身心投入到这些任务中,如果能够完成,次日,我会觉得非常有价值。当然,我也会在备忘录上写下一些,原本没有列入待办事项清单的事情。

这意味着,计划不一定能赶上生活的变化,有些事情今天没有计划,但它出现,且最终完成了。

比如:

突然见到一个朋友、获得一些额外的启发。这种方式让我觉得每一天都充实而多彩。

有时候,我一整天都很忙碌,回家后感觉非常疲惫,但又不太确定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这时,“非待办事项清单”恰巧帮我回想、确认当天的种种收获和成就。

很多人会说,遇到拖延问题怎么办?

在我看来,要么问题太复杂难以面对,要么,身体在向我们发出信号,告诉你需要休息了。

我的策略是,干不动就不干了。该策略,被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佩里(John Perry)称为“结构化拖延”。

简单来说,当我不想去完成某项任务时,不应该浪费时间与拖延作斗争,而是,可以选择去做其他事情。要知道,大脑会自动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对它们进行排序。

然而,我们常常倾向于先处理那些相对不太重要的任务,以逃避那些更重要的任务,而事实上,这样做却使我完成了更多的工作。

我真不太喜欢整个上午都守在电脑前,因为以前的经验告诉我,长时间盯着屏幕,上午什么都做不出来。

因此,为了避免上午都在电脑前,我会选择去做其他事情,比如见朋友、处理一些非电脑工作,等到下午坐在电脑前,效率反而更高,这种调整缓解了我,每天工作时的焦虑感。

不过,我也有一些策略性的无能时刻。

例如:

对于那些虽然可以做,但不紧急的任务,我会故意选择不去做,或者故意将它们做得很糟糕。

等到下一次感到有足够动力和灵感时,再去接着做。这种做法,会更有动力和创造力,因为我不会被迫在不合适的时候完成任务。

就像参加一个训练营一样,我曾经拖延很长时间。虽然知道这是一个有益的项目,但我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迟,然而上周,我突然感到了强烈的渴望,于是,决定行动了起来。

这种策略在工作场合也非常有效。

例如:

如果你的上级要求你撰写一个策划案,而你并不擅长这个领域,你可以选择不浪费太多时间,快速地完成任务,尽管质量可能并不高。

这样,你的上级会了解你的能力,如果有更适合你的任务,他就会考虑找其他人去做。

不过在其他任务上,你需要展现出出色的表现,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被认为真无能,所以,这种策略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会取得最佳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我经常会收到各种邀请,无论是社交活动、讲课、还是线上连麦直播。很多时候,我会发现自己在理性上觉得应该去参加,但内心真的不想去。

这会导致,我的安排充斥着那些我并不真心想做的事情,根据我的经验,要分辨是否真的想去做某事需要时间。

我认为关键在于,这件事是否让我感到激动,是否为我带来增值可能,如果是的话,那通常是我真正想参与的事情,如果不是,我就会选择不去做。这种方式,帮助我更好地管理日常,确保我投入到那些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中。

总的来说

做事,懂流程很重要。回过头来看,生活中任何一件,看上去井井有条的事,都遵循着一定规范流程,我们要理解这些流程,适应它,但也希望,你不要被它所束缚。

专栏作家

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责任编辑:复兴网网络

上一篇:互金消金头部公司,怎么做运营?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