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安徽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我们这么干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复兴网安徽 发布时间:2023-08-09
摘要:打造“三基地三节点两支撑” 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 ——访宿州市委书记杨军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立足安徽发展历史方位、时代坐标和战略定位,响亮提出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明确了锚定‘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

打造“三基地三节点两支撑” 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

——访宿州市委书记杨军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立足安徽发展历史方位、时代坐标和战略定位,响亮提出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明确了锚定‘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的发展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宿州市委书记杨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市将按照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产业布局,以全力推进“三基地三节点两支撑”建设为战略抓手,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市正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预制菜、光伏能源‘三大基地’,加快构筑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优势。”杨军说。宿州市抢抓全省汽车产业发展大势,依托灵璧机械制造、泗县汽车零部件等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集聚汽车零部件制造及配套企业93家,成立皖北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依托农业资源优势,抢占乡村产业新赛道,大力发展徽派预制菜,已集聚预制菜企业120余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抢抓风口,加快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已落地建设清电光伏、顺风光电、泉为绿能等重点项目,光伏能源产业起势发力。

下一步,宿州市将用足用好支持汽车零部件产业向皖北地区延伸布局的政策机遇,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后市场服务优化等8项重点行动,积极对接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找准关键环节、加快“卡位入链”,着力打造一批汽车细分领域的“配套专家”。深入实施百万头肉牛、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等六大行动,积极培育一批预制菜龙头企业,打通原料生产、开发设计、市场推广、产品销售、冷链储藏全产业链条,切实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继续加大光伏和储能等重点产业的招引力度,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提升集聚规模,大力发展壮大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焊带等光伏制造业,加快构建区域集聚、优势互补、配套协同的光伏产业发展格局。

构筑具有竞争力的算力、物流、文旅度假“三大节点”,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是宿州市的重点发展方向。宿州市将进一步完善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抓好中国互联网大会智能算力高端对话成果落地,加快蔻享超算中心、淮海智算中心、算力互联智算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算力中心。以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继续加密路网,打通“断头航道”,持续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加快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实施旅游新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级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品牌传播、旅游服务升级等“六大”工

程,加快旅游与赛事、研学、民宿、康养、美食等深度融合,推出更多高端文旅IP,形成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旅游目的地节点城市。

夯实具有带动力的人才、龙头企业“两大支撑”,打造引才汇智、招大引强的“强磁场”,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宿州市将以天下英才“留宿”为目标,建强用好人才驿站、人才协会、人才集团、人才基金,成立“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建立更具吸引力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机制,推动人才数量持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加快构建具有宿州特色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战略,坚持“对外招引+本土培育”双向发力,加快行业龙头企业招大引强,注重从现有规上企业、科技型企业和近年来竣工投产的重大项目中,遴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加大重点扶持力度,推动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产业铺天盖地的产业集群。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杨军表示,宿州市将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持续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七个强省”贡献更多宿州力量。本报记者 何雪峰

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 奋力走好新时代池州高质量发展新路

——访池州市委书记方正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是一次一张蓝图绘到底、与时俱进开新局的重要会议,为推进安徽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池州市委书记方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池州作为一座区位优越的滨江之城、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享有盛誉的旅游名城、加快崛起的产业新城,将深入贯彻省委全会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咬定“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目标不动摇,对照“七个强省”战略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具体来说:

一是集聚转化创新资源,努力打造沿江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北京中关村、上海松江等“科创飞地”作用,强力推进规上制造业“双清零”、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力争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90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少于2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一个开放共享的技术研究院、科技孵化器,切实走好“科创+产业”之路。

二是推深做实产业强市,努力打造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板块。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之下找准发力点,进一步细化聚焦主导产业定位。抢抓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战略机遇,以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平台,立足新材料、半导体、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基础,围绕汽车轻量化、汽车电子、“汽车+文旅”等领域,扩大增量、提升存量,聚力打造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名片,力争全市开发区3年翻番、工业4年翻番。

三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池州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发挥绿色、有机、富硒优势,坚定不移抓龙头、抓基地、抓深加工,着力打响中国鳜鱼之乡、中国特色农产品(九华黄精)优势区等“农字号”品牌,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同时,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导向,“一村一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计划未来5年高标准建成60个左右省级精品示范村,以点串线、扩线成面,努力在“千万工程”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

四是厚植放大生态优势,努力打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样板。池州是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把好山好水守护好是最大的责任。我们将一手抓治标,持续深化长江大保护,完善生态环境问题主动发现、闭环处理机制及专群结合、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网格化监管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一手抓治本,做实招引项目专业尽调和联合预审前置机制,“一企一策”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源头上拧紧生态环保的“阀门”,切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五是大力引才育才聚才用才,努力走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人才工作之路。以主导产业为牵引,坚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动态更新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持续优化升级人才政策,常态化举办“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池州行”等活动,吸引更多人才“留池州”“回池州”“来池州”,加快培育壮大高层次科技人才、企业家领军人才、技能型产业人才、后备型青年人才等人才队伍。

六是夯实基础整体提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办好基础教育,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切实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导向,持续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与结构,支持在池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

七是促进文旅资源活化利用,努力打造具有鲜明标识的文旅名市。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和长江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分县区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片区,推动池州文化活起来、热起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彰显九华山龙头带动作用,积极融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着力打响“山水池州·灵秀九华”旅游品牌,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休闲康养地。

为确保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到位,方正表示,我们将围绕“五个大”和“六破六立”要求,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从工作作风上严起来紧起来。一是保持拼的劲头。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完善重点工作市级领导干部牵头领办、市级工作专班跟踪推进机制,让全市上下全面动起来、干起来。二是提升干的能力。常态化选派干部到沪苏浙及省内先进地区跟班学习,围绕产业发展针对性加强专业培训,不断打破干部能力素质的天花板。三是弘扬实的作风。坚持发展退位、干部让位,大力选用猛将闯将干将,持续营造“忠专实、勤正廉”的干事氛围,推动各项工作整体提升,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池州篇章。本报记者 徐 建

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 推动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

——访六安市委书记叶露中

记者:叶书记,您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是在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作为六安市委书记,请问您对于本次会议精神如何把握?

叶露中: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会锚定了前进的方向标,提出“十个牢牢把握”,精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标定了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实施路径。全会描绘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路线图,审议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决定》,重点对今后五年目标任务作出谋划部署,勾画了建设“三地一区”“七个强省”的奋斗图景,构建起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四梁八柱。全会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衔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安排,进一步明确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11项重点任务,对于提振信心、鼓足干劲、团结奋斗、开启新篇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7月28日,六安市委召开五届六次全会,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我们将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全面准确把握全会要求,切实做到心中有蓝图、脚下有路径。

记者:在这次全会中,省委描绘了建设“三地一区”“七个强省”的奋斗图景。六安市作为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叶露中:六安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安徽时的第一站。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指引下,六安发展态势实现了由长期“慢于全省、位次靠后”到“速度加快、位次靠前”的跃迁。我们将对照省委全会精神,在全省大局中找准定位,不忘“总量偏下、人均靠后”的六安之痛,紧盯质量、速度、位次、激励项,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大力推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

全面推动“链上大合肥、融入长三角、牵手大上海”,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壮大市场主体;抓好工业强市、开发区创新升级、“双招双引”“三位一体”决定性工程,坚持赶超发展关键靠工业,细分主导产业、专注主导领域,久久为功,特别是抢抓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大机遇,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地、氢能及燃料电池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高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极简化,做到重诺守信、履约践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招引硬核度,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深入谋划实施城市功能性项目,不断提升城市能级。

作为农业大市,六安市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切入点,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牵引性抓手,围绕“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促进农业特色产业跃迁式发展,着力打造皖西生态乡村。

六安市将继续推深做实“民声呼应”+“重诺言、畅渠道、决诉求”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力以赴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护稳定。

记者: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六安市发展的目标,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六安市将如何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叶露中:六安的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我们会认真开展“五大”要求和“六破六立”大讨论,坚持领导干部带着干、教着干、盯着干,着力解决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问题;作为革命老区,我们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和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坚持从百年党史六安走在前列的精神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把六安摆在全省16个市、长三角40个市的大赛道上比拼;我们将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推动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本报记者 袁 野

对标对表抓落实 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访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冯克金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着眼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作出明确部署。“经信部门将提升站位、对标对表,狠抓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全力以赴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活动,认真做好工业稳增长工作,持续提升为企服务质效,奋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安徽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冯克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以来,我省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全力稳增长、提质量、优结构,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工业、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5%、21.6%、22.1%,分别高于全国16.1个、15.6个、19.6个百分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稳则经济稳。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工作体系,落实好稳增长新举措。”冯克金说,经信部门将重点围绕工业增加值、投资、利润3项核心指标,大力实施助企解难、要素对接、动能培育、政策落地、提质降本“五大行动”,进一步巩固工业稳定恢复、回升向好的势头。

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发展靠企业。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要求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构建从千亿级到万亿级的产业梯次发展格局。冯克金表示,经信部门将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制定出台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系统政策举措,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科学设定目标,健全推进体系,突出重点领域,深化“双招双引”,努力打造一批优势凸显、基础稳固、特色鲜明的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一链一策”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把推动我省产业发展与保障国家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结合起来,补短板、锻长板、扬优势,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在优质企业培育方面,经信部门聚力扩面增量,大力实施专精特新倍增行动,制定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面认定管理办法,推动实现专精特新培育“一二三”产业全覆盖。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6000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7家、数量居全国第8位。冯克金表示,经信部门将扎实做好专精特新“下半篇”文章,谋划制定新一轮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政策,加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引育力度,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扩面,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0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00家左右。

数字化智能化带来制造业的深刻变革。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强调以数字赋能、高端引领做强传统产业。冯克金说,我省将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补脑”工程、“数字领航”链接工程,组织开展企业数字化管理对标提升活动,制定实施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方案,构建公共服务、技术服务、服务商队伍、基础设施、政策服务五大体系,加快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行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制造业企业、开发园区和规上物流服务业“亩均领跑者”遴选,激发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动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方面,冯克金介绍,经信部门将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抓好结构调整、能效提升、技术供给、示范带动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能效提升为例,我省将制定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鼓励引导企业对标能耗水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改造,确保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2%左右。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贯彻落实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的决策部署,贵在担当,重在实干。”冯克金表示,经信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努力提升干部专业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锤炼过硬作风,真抓实干,笃行不怠,在保障工业经济平稳向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实效。本报记者 汪国梁

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访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郜红建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吹响了‘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号角,提出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我们将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8月8日,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郜红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围绕“两统一”职责使命,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了自然资源力量。

郜红建表示,全省自然资源部门将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自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按照“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自然资源工作定位,真抓实干、担当尽责,以更大作为把全会擘画的发展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完善规划体系,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安排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郜红建表示,将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等空间管控要求,加快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做好皖北地区、长江流域(安徽段)及有关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纳入“一张图”;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进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融合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有需求、条件好的地方开展村庄规划升级行动,服务“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

落实党政同责,牢记耕地保护“国之大者”。郜红建表示,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长牙齿”的硬措施,推进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实施“两平衡一冻结”制度,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编制实施《安徽省耕地恢复专项规划(2023—2027年)》,有计划逐步复耕“三调”查清的“可恢复耕地”,坚决实现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目标任务,夯实“千亿斤江淮粮仓”工作基础。

坚持节约优先,用好生态环境保护“首要之策”。郜红建表示,坚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土地、矿产等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土地资源方面,将抢抓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省机遇,系统、整体、协同推进改革工作,探索建立“一降两挂三提升”节约用地新机制,推动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改革品牌,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审慎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持续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行动,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约22%。矿产资源方面,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实现大中型矿山比例50%以上。

加强生态修复,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郜红建说,将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协同实施我省生态修复规划,推进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及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高标准完成中央及各级指出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严格在建与生产矿山“边开采、边修复”监管,编制实施《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努力实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目标。

郜红建表示,将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本报记者 夏胜为

以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之基

——访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吹响了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安徽新实践的号角。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备受鼓舞。他表示,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高等教育是重要一环,安徽大学将发挥省属高校“龙头”作用,扎实做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产教融合等重点工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结合,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蔡敬民认为,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发出了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安徽新实践的号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我国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我们要自觉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让中国式现代化在安徽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走在前、作示范,实现全年目标、力争更好结果,关键在干。蔡敬民表示,全校上下将矢志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双一流”建设中,以健康生态、有效治理,培养一流人才,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坚持做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

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聚焦“四个服务”办学指引,切实履行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以安徽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示范全国的“智慧思政”新模式。

要强化“五育并举”,推动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培育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遴选推广百佳案例。加强质量课程建设,重点打造国家和省级精品教材、优秀案例。围绕国家级“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实施“三级—双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大联动落实“大就业”,组建校内外创业导师队伍,建立优质企业信息库,推动生源特点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要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圈定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激发协同创新这个“动力源”,改进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助推更多安徽创新跻身世界一流。

要立足地方高校实际,始终坚持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让地方属性成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鲜明底色和坚实底气。坚持把文科做精、理科做强、工科做新,形成“产业—专业—学业—创新创业就业”联动结构。通过院系重组、学科优化、专业调整等主动调结构措施,调整在学科专业、办学思维等方面的“稳态结构”,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精准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需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加快打造“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高端智库群。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能不能抓好工作落实,是对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的检验。”蔡敬民表示,要着力构建担当作为、心齐劲足的干事环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当表率、作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作风状态干事创业,充分展现安徽人的奋斗特质、精神品质。做到直面问题抓落实,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聚焦末端抓落实,健全抓落实工作机制,把任务分解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责任要压实、措施要精准、执行要有力,打通贯彻落实“最后一公里”。本报记者 陈婉婉

拓展开放办学格局 赋能“七个强省”战略落实

——访蚌埠医学院党委书记蒋家平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蚌埠医学院党委书记蒋家平表示,全校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站高望远、内联外拓,持续拓展开放办学格局,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卫生健康的内涵建设,努力为建设“七个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蚌医抓好立德树人,在长三角地区建立18家临床学院和200余家实习基地,并将优势突出的医院升级为非直属附属医院,在全省率先建立“临床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得以在医疗最前线充分实践、反复磨练。该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年均总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业扎实、后劲足、成长快”,用人单位对蚌医毕业生的如此评价,反映了该校人才培养质量。

流淌着上海交大医学院血脉的蚌医也在不断扩大办学合作的“朋友圈”。“目前,我们全面对标上海交大医学院、全力推进人才联合培养、高端研究平台共建、附属医院对口合作等方面的全面合作。”蒋家平介绍说。不久前,该校与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联合探索量子计算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与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携手打造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持续推进与暨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尝试打造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直通车。

科技创新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近两年,蚌医高水平科研论文数量直线攀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单位2次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今年有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个。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开放办学带来的优势叠加。

“我们将在开放合作的路上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建设完善范先群院士工作站、EYE-X研究院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区域性疾病联合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筑巢引凤引进优质资源,点燃全校师生创新热情,为处于高质量发展上升期关键期的安徽贡献蚌医力量。”蒋家平表示。

随着安徽全域加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借上了“东风”、搭上了“快车”。放眼校园内外,蚌医的人才队伍建设驶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高速路”。2022年,蚌医全职引进、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自主培育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今年以来,该校引进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担任学术副校长,派出年轻干部赴上海挂职锻炼,举行了“交医—蚌医”“科大—蚌医”教师交流活动,对外交流、合作、共进的渠道不断拓展。

蚌医与上海交大医学院、中国科大生医部、浙大医学院等一流院校的合作更加紧密,实现了“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为人才这一第一资源畅通流动扫清障碍。通过干部教师挂职锻炼、交流研讨和柔性引进等方式,为学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的智力基础。

目前,蚌医一附院与浙大二医合作共建的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已按下加速键;蚌医二附院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联合申报的“上海一院蚌埠医院”获批安徽省内首家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规格建好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断扩大和加强学校附属医院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扎根”蚌埠,方便皖北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减少跨省跨区就医,是建设健康安徽的蚌医实践。

今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蚌医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蒋家平表示:“面对新时代赋予蚌医人的新使命,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铆足劲谋发展、向前进,以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省、健康安徽建设再立新功。”(本报记者 陈婉婉

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访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军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安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科学判断,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特别是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要求‘以数字赋能、高端引领做强传统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为海螺集团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海螺集团坚持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先后建成全球第一个水泥窑尾烟气碳捕集纯化项目、全球第一个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厂、全国第一个露天水泥矿山矿车无人驾驶项目,被评为国家首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杨军介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海螺集团将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加快构建以水泥制造为基础,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数字经济、国际贸易五大产业相互促进的“一基五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努力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而非速度,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在产业布局、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科技创新、治理模式等方面发力,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现代化生产方式,健全现代化治理模式,推进全球化品牌建设,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海螺的新实践。”杨军说,海螺集团将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标,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新兴产业规模化转接、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化,不断提高五大产业投资比重,组建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等百亿级产值的新兴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动能。

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方面,杨军表示,海螺集团将加强节能降耗减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智能工厂建设与推广,加速海螺水泥“海螺云工”和海螺新材“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集团数字转型路径,适应并促进集团业务发展。

围绕新兴产业规模化转接,海螺集团将推进内部同质化业务重组、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一企一业、一业一企”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集团优势,统筹内部外部两个市场,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数字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规模。“重点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行业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好用的数字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加快风光水储等多能一体化发展,巩固新材料、环保产业技术领先优势。”杨军说。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化上,杨军介绍,海螺集团将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技术创新资源整合,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自主研发+生态圈合作”等方式,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创新生态,奋力开辟新领域、跑赢新赛道。

当前,海螺集团正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持续抓好理论学习,深化调查研究,强化检视整改,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杨军表示,集团广大干部职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目标任务,以更为果敢的魄力、更加有效的举措破题起势,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汪国梁

责任编辑:复兴网安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