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江苏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地评线】听·见丨大学校园该如何开放?我们有更多期待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复兴网江苏 发布时间:2024-01-10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大学校园开放的话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不久前,教育部在对外答复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江苏评论员 文心衣

最近一段时间,大学校园开放的话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不久前,教育部在对外答复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

从去年开始,社会各界对大学校园“闭门谢客”现象的讨论就持续不断。面对开放呼声,元旦前后,多所高校陆续官宣“开园”。刷身份证经闸机刷脸,或自行预约登记,大家就可以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园了。有诸多名校“示范”在前,相信各地的高校逐渐走向开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不过,面对这一趋势,讨论热度并未中断。一部分人认为:局部开放和预约进入的形式,与社会各界的期待仍有差距,普通市民、游客想入校仍然“一码难求”。也有声音认为:开放校园不能简单地“一开了事”,只有在充分维护在校生利益与诉求、保障教学秩序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开放,不宜操之过急。

在此现实下,教育部的最新表态,无疑为推动大学校园进一步开放释放了积极信号,也是对于社会各界呼吁大学校园开放的一种顺应。

应该看到,高校校门开放的背后,承载的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制度和办学理念。校园大门开放与否,也不应取决于社会舆论等外部驱动力的大小,而应由高校自身办学理念所决定。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升精准、精细管理能力,才是有序推进校园开放的前提。

大学开放,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历史上,瞿秋白、沈从文、丁玲等名人大家都曾是北大的“旁听生”;如今一些考入名校的“学霸”,当年也曾有到名校参观的启蒙经历。从“外来客”到“主人翁”,正是因为在心中种下一颗向往的种子,才指引着他们日后奔赴而来。很多人把大学视为必到之处、打卡胜地,也正是出于一种崇敬向往的心态。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理应珍惜这种对教育的推崇之心、对知识的渴望之情,并和社会大众多多互动。

而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封闭式管理之后,面对社会各界的期待,大学校园管理不妨多一些主动适应的尝试,少一些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对此,已有高校作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索。

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去年8月后就全面开放校园,外部人员参观来访不用预约、不限名额。寒假临近,为了方便游客参观,学校在对外发布参观攻略的同时,还附上“网红”打卡地参观路线图,此举也让哈工大圈粉不少。当然,这样的开放举措未必每一所高校都能完全复制,但传递出来的开放态度,应该给更多高校以鼓励。

对于高校开放的种种讨论,也让我们看到,社会舆论所期待的,显然不仅仅是被允许进入校园,开放最终要实现的,还是在于校内资源的开放和利用。近日,苏州大学宣布苏大夜校正式上线,无论是在校生还是社会人士,都可以报名。学校官微正式发出后,12小时内报名人数就达千余人。这样的举措,也被看作是在打开校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是对高校开放包容精神的更深层次阐释。

大学之“大”,在于格局胸襟;高校之“高”,体现于管理水平。大学,从来都不应与封闭的“象牙塔”画上等号,在校学生也需要在求学期间体验社会运行,将成年大学生当作“温室花朵”,反而不利于他们成长成才。各地高校倒不如借助这次网友关心的热度,主动开放校园,配以不断优化、细化、人性化的管理举措,不仅能吸一波“粉”,而且还能彰显明德、亲民的大学之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校门打开,和城市融为一体,大学之“大”的内涵将更加丰富饱满。对公众来说,能不能在享受校园文化的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管理,成为一道“共享共建”的文明风景线,也离不开“双向奔赴”。

责任编辑:复兴网江苏

上一篇:十万株蝴蝶兰“飞”往节前市场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