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陕西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写在《创业史》之前 柳青佚作时隔70年终面世 带你了解《在旷野里》刊发背后的故事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复兴网陕西 发布时间:2024-01-23
摘要:2024年第1期的《人民文学》推出了7万余字小说全文,同期还配有邢小利《柳青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考述》、李建军《提问模式的小说写作及其他》两篇文章

柳青手稿 受访者供图

1978年6月13日,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杰出作家,对陕西文学有着深刻影响的作家柳青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在柳青去世46年后,2024年首期《人民文学》上刊发了柳青的佚作《在旷野里》。记者了解到,这部在《铜墙铁壁》和《创业史》之间创作的小说得以面世,是柳青家人悉心保存的结果,还有众多学者的共同接力。

跨越70年

柳青佚作得以刊出

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邢小利是柳青研究专家,先后担任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会长,并和女儿邢之美一起完成了《柳青年谱》的写作。

“《在旷野里》是柳青的一部长篇小说佚作,我考证,写作时间是1953年3月初至10月7日,写作地点是陕西省长安县(现为西安市长安区)当年的干部疗养院常宁宫。这部作品未写完,也从未面世,至近期《人民文学》刊出,珍藏了70年。”22日,邢小利向记者讲述了《在旷野里》刊发的始末。

邢小利透露说,当初是柳青先生的大女儿刘可风把这部长篇小说佚作手稿交给他的,“我在柳青生前所在的工作单位——陕西省作协工作;刘可风著的《柳青传》以及我和女儿邢之美合编的《柳青年谱》,2016年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于研究柳青以及筹拍《柳青》纪录片、电影等原因,我与刘可风多有来往,她信任我。大约是2018年上半年,她把这部手稿原稿交给我,让我研究,同时也想听听我的读后意见。为了研究方便,我把柳青这部佚作手稿扫描了一份,又复印了一份,原稿送还刘可风。”

2023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也是著名的陕籍评论家李建军会同有关单位拟编《柳青全集》,邀请邢小利做编委,邢小利把柳青的这部未刊长篇小说的电子版发给李建军,李建军看后大加赞赏,推荐给了《人民文学》杂志。邢小利、李建军两位学者和《人民文学》的编辑共同努力,从手迹、行文、内容等方面,对手稿认真研读、仔细辨认,确定这部未被作家命名的长篇小说手稿为柳青所作。

2024年第1期的《人民文学》推出了7万余字小说全文,同期还配有邢小利《柳青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考述》、李建军《提问模式的小说写作及其他》两篇文章。

很希望这部凝结着父亲心血的作品能够与广大读者见面的刘可风给邢小利发来微信,“能出版面世,给研究者提供片段的资料,实在是幸莫大焉!”

邢小利告诉记者,“柳青原手稿没有给作品起名字,‘在旷野里’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一个短语,也是一个意象,有象征性,蕴含丰富,意味深长,有小说所写年代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也有相当的现代性。《人民文学》刊出作品前,李建军会同施战军主编和我商讨,提议用‘在旷野里’作为小说的名字,我们研究后赞同,遂定下此名。”

《创业史》与《在旷野里》

一脉相承

据介绍,刘可风交来的手稿由棉线装订成册,泛黄而且沉甸甸,总共188页,小说末尾标明“未完”,未署名,仅题写了“1953年10月7日”字样。

“《在旷野里》写在《创业史》之前,虽是未完成稿,但作品叙事相对完整,表现出对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高超把握,是一部以现实主义审美品格展现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火热生活的小说杰作。”施战军告诉记者,“作品的时间背景是1951年7月初的盛夏时节,地点是陕西渭河平原某县,故事围绕正在发生的棉蚜虫害这一核心情节展开。刚刚到任的县委书记朱明山是主要典型人物,副书记、县长、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团委青年干部、公安局局长和群众中的生产能手等都性格鲜明,各自带着时代与经历的烙印。在生动的细节中,格局视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队伍团结,特别是基层干部在心理、情感、家庭等一系列难题的破解上,都实事求是、血肉丰满,有根有据地生长着互相关联的大故事,令人过目难忘。作品对方言的适量自如运用和对情境的出色描写,使个人与家国、本地与大地浑然一体,把乡村在历史巨变中的人情物理活色生香、准确优美地演绎了出来。”

施战军认为没有《在旷野里》全新的发现式创作,就没有《创业史》的全新的纵深式叙写,“柳青的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在旷野里》堪称将人民立场、理想信念文学化、时代化的艺术榜样。这方面,《创业史》与《在旷野里》是一脉相承的。”

文学史会记载和评述

这部《在旷野里》

施战军指出,“柳青的作品中,《在旷野里》整体的调子是清朗客观的,但抒情成分相对于其他作品而言,似乎重了一些,也就是说,柳青没有为了小说的结构和叙述过多考虑抑控情绪的表达,柳青心里有农民、有土地、有使命,他的情感、情怀有着与时代环境相对称的程度。”

邢小利也表示,“可以明显感到,这部未竟之作,与柳青另外三部长篇《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比较,有着更多柳青自己的影子。细读之下,如果熟悉柳青,则可以看到,柳青的某些经历、工作经验乃至生命体验都熔铸在其中。”

邢小利向记者透露,“柳青最初写这部长篇小说时,是满怀信心并且充满激情的。因为,这是柳青长远打算、精心准备,于1952年5月底从北京回到陕西后写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长篇小说。柳青在各方面的准备包括艺术构思显然绝非一日之功。写到近十万字(按稿纸页数计),小说的情节已充分展开,然而,小说的高潮似乎还没有出现,就被搁了下来,然后存起来。一直到了晚年,柳青卧病在床,自知来日无多,又让大女儿刘可风把这部手稿取出来,郑重托付给她。由此可见,柳青对这部作品的心心念念之情。”他认为这部作品对研究柳青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艺术上来说,比《种谷记》和《铜墙铁壁》更成熟,人物更为丰富饱满,他写得也更加从容,这部作品丰富了柳青的文学世界。”

施战军认为,“身到田野一线,心入百姓生活,情融人民向往。这也是柳青那么珍爱乡村之美、能够那么自然地写出大地生机的来由。在写2024年第1期《人民文学》的卷首语时,我有些激动,说‘文学史会记载、评述这部《在旷野里》’,又说‘新时代会欢迎、研思这部《在旷野里》’。” 记者 张静

责任编辑:复兴网陕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