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银行

旗下栏目: 滚动 股票 理财 银行 基金 保险 新股 人物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金融机遇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复兴网综合 发布时间:2022-03-14
摘要: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21年经济发展状况,并对2022年工作进行了部署。那么,如何理解GDP增长目标设为5.5%左右?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如何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如何稳外贸?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怎么做?数字经济有何新进展?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21年经济发展状况,并对2022年工作进行了部署。那么,如何理解GDP增长目标设为5.5%左右?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如何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如何稳外贸?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怎么做?数字经济有何新进展?

  《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以期全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金融领域的系列重磅政策。

  1 GDP预期增速5.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等。

  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3.280, 0.00, 0.00%)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GDP设定在5.5%,一是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增长韧性足,国内政策空间相对大;二是国内保持一定增速有助于稳定就业大盘,就业稳定是内需恢复的重要基础;三是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国内需要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四是国内经济中长期发展关键还是在改革与创新驱动,避免过高经济增长目标导致对其他经济发展目标构成影响。

  “5.5%目标实际不低,横向比较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规模总量已经超过110万亿元,这么大规模体量保持5.5%增速,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杂环境下,实属不易。”周茂华说。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受访时表示,“5.5%增速的目标与过去两年的平均值一致,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增长目标。今年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经济仍然有希望保持稳定的增长,这对资本市场的回暖也是有利的。政府工作报告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

  中国民生银行(3.770, 0.00, 0.00%)首席研究员温彬告诉记者,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5.5%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我国经济韧性强、政策空间大,只要把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通过艰苦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在周茂华看来,面对全球复杂经济环境,短期稳增长,中长期经济潜力释放,而稳内需是短期稳增长抓手,也是加快构建中长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稳内需,一方面是适度扩大有效投资,合理加大基建补短板;另一方面,为市场主体纾困,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和收入,促进内需稳步恢复;另外,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仍重要,国内仍需要落实落细此前出台的外贸企业纾困,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拳,促进外贸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国内就业压力仍不小。”周茂华分析称,近期管理层也提出要加大服务业方面的纾困支持力度。一方面,全球突发疫情对服务业构成严重影响,国内散发病例对服务业供需继续构成制约,交通客运、旅游休闲、酒店住宿等服务行业构成拖累,这部分行业需要一定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服务业对就业岗位创造贡献较大,服务业恢复发展有助于稳就业。

  “目前,我国内需处于恢复阶段,面临内外挑战不小,国内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促进经济回归正常轨道。”周茂华表示,但要避免过度宽松政策引发潜在风险。

  2 系列举措支持小微企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的举措。比如,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周茂华表示,目前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的压力仍然不小。“由于全球突发疫情及经济环境影响,我国内需受抑制,行业恢复不平衡、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大,这就需要积极采取政策措施,为部分行业企业纾困,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稳就业、促内需,推动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

  “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金融机构利率和收费的方式,来对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企业实施减税降费,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降低财务成本、增加融资渠道的方式,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放水养鱼’,促进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普惠金融发展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且量化目标比较具体和精准,既体现了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明确了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支持实体经济是天然使命。“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多重措施。其一可以通过增加授信的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比如增加抵押物。其二可以通过金融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资,比如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方式,比如通过帮助企业发行公司债、发行ABS债的方式推动企业发展。”盘和林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周茂华指出,未来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新兴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服务重心下沉,加大小微、三农等市场主体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在陶金看来,继续降低实际贷款利率,这有赖于继续扩信用、维护金融机构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这一系列的要求表明今年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实行稳健略宽松的政策取向,相关的降准和降息操作也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在稳增长的同时,也要防风险。陶金强调,金融机构要根据政策取向,继续加大普惠金融业务拓展力度和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优化风控措施,如此才能获得更可持续的经营。

  陶金进一步指出,可以看出稳增长的政策主线之外,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防风险不会明显放松。首先,银行信贷质量要求还会继续提高,不良资产化解的工作还将继续;其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区域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部分高债务率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变化值得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要继续压降;第三,针对互联网金融和地方银行的强监管政策预计将延续,过度的产品创新、加杠杆的行为将被更加严格规制。

  3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实施全面注册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主板改革。在主板实施注册制,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既要体现注册制的要求,又要符合主板的特点。

  “全市场推进注册制是释放深化改革的积极信号。”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汤哲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还是要进一步改革,改革总能带来红利,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是一个补充和完善。同时,新股发行条件会进一步宽松,加快公司上市融资的速度,有助于提升直接融资的比例,这样也使得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向成熟市场靠拢。

  汤哲辉指出,注册制主要是在科创板、创业板,包括北交所施行,在向高科技企业、高成长企业倾斜,如果主板也开始推行注册制,让更多的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也有上市融资机会,将会给全市场带来新鲜的血液。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全市场推行注册制,意味着A股市场的包容性、开放性将会大幅提升。注册制改革,有助于包容高科技企业上市,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在汤哲辉看来,注册制支持企业比较快速地实现上市,同时也是要注意把好质量关,既支持企业能够快速上市,但同时希望上市公司的质量要可靠,所以在平衡这两点方面,这两年监管层一直在做相应的工作。

  其次,就是立法的问题,这两年完成证券法以及刑法相应的修改,而且在新的证券法、刑法上面都有相应的实际案例,在立法方面相应准备工作也是比较充分的。

  再次,如何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因为注册制下让更多企业进入股市,如果不能切实保护投资人权益,会让投资者合法利益受到损失,所以新证券法这一制度现在来讲都有不错的实践。这三方面都是逐步解决的问题。

  董登新则认为,制度层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空间:一是IPO环节尽快取消市值配售的打新方式,采用预缴资金、冻结资金的方式来申购新股;二是退市股重新上市,给予平等待遇、平等IPO审核流程和标准;三是加大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4 做强养老“第三支柱”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7次保险,均在政府工作任务的部分。

  “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商业保险,但强调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而商业养老保险在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业养老保险应该在递延型养老保险和个人年金保险、专属养老保险等领域拓展更大市场空间,为国家养老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多力量。”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博导王国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指出。

  “去年年底已通过了关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这可能是今年比较大的一件事情,政府工作报告也有所提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为进一步健全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可充分吸收国际经验,发挥市场机制在养老金体系改革中的作用,促进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

  朱俊生称,第三支柱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公众等各方力量全面参与、共同协作,又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一整套相互配合的政策支持体系。比如,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个人自我养老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养老金体系中的作用;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建立养老金体系三支柱之间对接机制;优化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完善账户制经营模式;发挥保险业在第三支柱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完善个人养老金运行监管体系等。

  “为了保民生,要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是坚定不移的政治任务。”王国军说。

  朱俊生也提到,基本养老保险今年比较大的一个动作就是推动全国的统筹,增大调剂金的力度,缓解部分地区的养老金缺口。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三省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再加上人口外流,因此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也较大。

  关于政策性保险,报告强调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王国军指出,这意味着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大中型企业“走出去”和外贸支持方面的作用非常认可,现在希望出口信用保险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支持,特别是在中小微企业的覆盖面上要加大力度。

  5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继2017年的“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9年的“壮大数字经济”、2020年的“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2021年的“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2022年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数字经济”5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步入整体布局阶段。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数字经济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位经历了从前期的支持新业态,再到重视其对未来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全局性的拉动作用。

  盘和林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政策演进过程中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定义被不断地丰富和具体化,也越来越重视区域布局和特色发展。

  刘典指出,大规模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挑战,应积极打造集数据跨境运营平台、贸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营商监管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据要素市场平台,打通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市场化的壁垒,推动数据开放共享。

  “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核心挑战在于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要素,市场化水平与流动性生态有待进一步培育与提升。”刘典表示,如何提升数据要素的流动性并做出一系列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是当前的主要难题。从应对方法上看,整体的国家顶层设计、战略层面需要平衡好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在于如何支持数字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如何保护社会权益。

  盘和林认为,虽然数字经济整体规模快速扩张,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的问题仍较为突出。除了营造数字经济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外,最重要的就是平衡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

  盘和林进一步指出,数据的价值只有在流通场景中才能充分发挥,但这种流通必须是有序地、规范地,数据价值才能够自动地流向应用。要努力做好包括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拓展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布局。

复兴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复兴网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复兴网综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2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