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民生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文化 能源 公益 时尚 健康 图片

安徽

旗下栏目: 北京 上海 广东 河北 天津 海南 山西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拉动“消费马车”再提速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复兴网安徽 发布时间:2023-08-08
摘要: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消费尤为关键。“消费提振年”进入下半场,促消费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

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消费尤为关键。“消费提振年”进入下半场,促消费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6个方面,提出20条举措。此前,相关部门围绕促进汽车、电子产品、家居消费分别提出10条、12条、11条具体措施。从“对症下药”到“组合拳”,释放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引擎再发力的强烈信号。

提振消费,提振的也是信心。高铁站人来人往,商业街重新热闹,路边摊“烟火气”渐浓,电影票房持续攀升,旅游景点不断升温……人在动,消费也在动。今年以来,各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总量正在恢复到常态水平,消费复苏态势明显。消费信心恢复,活力重新焕发,人们对生活和未来心怀期待,这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但应当看到,目前消费增长是恢复性增长,巨大的消费潜力仍待释放。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内需不足,关键在于居民消费不足。这既源于经济供给与居民需求不匹配,也因为一些消费领域体验不佳、感受不好,居民消费信心不强、顾虑不少。事实上,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促进消费,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阻碍消费的环节要打通,利于消费的方面要支持。有正确精准的引导、真金白银的投入,促消费政策才会见成效。

市场提供的,应是群众想要的。提升居民消费欲望,发力点是满足居民美好生活愿望。正如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所说,促消费政策不是所谓的“掏空钱包”“透支需求”,恰恰相反,政策的出发点是帮助居民节约开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比如,开展绿色产品下乡、特色产品进城,贷款贴息和平台帮扶“齐上阵”,为的是帮群众少花钱、让群众买得值。消费供给越多元化、个性化,越容易激发不同人群的消费欲望。今年以来,政府着力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旨在通过大众化、普惠性的支持政策,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产品服务适销对路、务实惠民,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群众才愿意消费。

没有好环境,就没有放心消费。产品对路还不够,消费环境还需优化升级。近年来,不仅食品非法添加、产品假冒伪劣、医疗美容乱象、不合理低价游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盲盒经营、免税品网购、新能源汽车等新业态也频现消费争议。产品质量标准、服务标准越清晰,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越有力。消费维权渠道越通畅,消费者后顾之忧越少、消费意愿越强。促消费不是一时之举、一地之策,而要建立长效机制。《措施》正是围绕群众关切,提出针对性举措优化消费环境。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清理制约消费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有序破除消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另一方面,加强监管执法,规范市场秩序和行业标准,营造公平竞争和诚信守法的消费环境。

群众兜里有钱,才敢花钱。花钱是消费者的主动行为,促消费的根本在于提升消费能力。就业不稳,薪水不高,群众收入与消费能力无法匹配,就不可能扩大消费、拉动内循环。既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又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积极探索促进居民增收有效路径,还要稳住主体,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跳出消费,形成稳就业、促增收、扩消费的全链条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让人们有更好的增收预期,消费能力得到提升,促消费政策就能找到抓手、蓄能发力。

消费一子落,经济满盘活。一揽子促消费政策是“先手棋”,将其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之外,还要以更大决心、在更多领域打出“组合拳”,合力提振市场信心,释放消费活力,激活内需“一池春水”,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韩小乔

责任编辑:复兴网安徽

上一篇:推动社会实践形成育人合力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复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复兴时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复兴时报社 © 2014-2023 CHINAF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举报邮箱: chinafxnews@163.com

电脑版 | 移动版